历史上的秦朝“二世而亡”,不过仅仅十余载,于厚重的历史而言,它就如流光一般瞬息而逝,但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嬴政以及他的秦王朝为后世留下的政治遗产却不胜枚举。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之后,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盖五帝”,王的称号已经无法使其满足,便将“三皇”、“五帝”合二为一,创造出“皇帝”这一特有称号,自号“始皇帝”。与之同生的除了皇权至尊以外,还有“朕”这一称谓的专属化。皇帝自此以朕称,直至1912年大清灭亡。

在此之前,在整个春秋战国乃至整个先秦时期, 共有六个比较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即“余”、“朕”、“我”、“吾”、“台”、“卬”。对于“朕”这个名词,在先秦时期并不鲜见。“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意思便是“我”,其使用者更是从达官显贵、士大夫、王再到平民百姓都有。由此可知在先秦时期人人可自称“朕” 。

那么在秦始皇的眼里,“朕”这个词又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其脱颖而出呢?事实上,“朕”作为第一次人称代词,最早见于甲骨文上的记录,而与“余”、“吾”、“我”相比,它的起源、使用更早;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战国末期时“朕”的使用上也出现了相当大变化,原本在日常的口语之中流行的朕,已经仅见于书面用语之中,反观则是“我”“吾”这些更加具有口语化、更具有流通性、更加贴近群众的用语的盛行。

鉴于其余的第一人称还在口语中广泛使用,秦始皇不便自己单独使用,而将“朕”字作为自己的专属自称,可以避免平民百姓犯讳。其次,“我”、“吾”使用起来比较随意,而“朕”具有端庄、郑重的色彩意义,更加符合皇帝这一身份。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从《尚书》和《左传》中我们不难发现,将“朕”作为自称的人,不是九五至尊、位高权重的帝王将相,就是万人服膺、威震四方的部族首领。上古时期的圣王尧、舜便是用“朕”作为自己的称呼的。就像李斯所说的:“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从说文解字而言,“朕”字,从舟从灷,本义是指“舟中火种”。“舟”与“灷”,在古代作为以水为居部族发展兴盛、壮大的必备之物品,是身份、权利、地位、财富的象征,而“朕”无疑便是联系它们的重中之重,七寸之位置。

而火种通常是由德高望重的一族之长所保存,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久而久之“朕”的本义就从舟中之火引申为财富与权力。所以此后无论是三皇五帝还是周天子乃至是秦始皇,都以“朕”作为自称,意为天下共主、富有天下。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