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亂世,你方唱罷我登場,擾攘百年。

誰開啓了三國大幕?

有人說是張角三兄弟,有人說是董卓,有人說是袁術,有人說是曹操、劉備、孫堅等人。

三國時期是指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形成。

開啓三國大幕的人,在魏、蜀、吳的開國皇帝裏選,恐怕不妥。

於是,曹操似乎成了首選,因爲他從未稱帝,只是魏王,加九錫。

在《三國演義》裏,從情節的進展看,首先登場的是張角三兄弟,一場黃巾起義,把東漢朝廷扁得奄奄一息。

可惜時間太短,曇花一現,只有九個月,黃巾起義就被東漢朝廷鎮壓下去,此後餘波盪漾。

緊接着出來一個特牛的人,他叫董卓,他廢少帝立獻帝,使東漢朝廷名存實亡。

黃巾起義並沒有造成東漢朝廷致命傷,而董卓的一擊,東漢朝廷差點嚥氣。

憑此點,三國大幕的開啓,以董卓進京爲標誌,比曹操陳留起兵更合適些。

也就是說,董卓是三國大幕的開啓人物,一個牛哄哄的人。

因爲有了董卓,所以有了三國,這是因果關係。

董卓的暴政,導致了三國局面的形成。

王允除掉董卓後,董卓餘黨李傕、郭汜立即反攻,殺死王允,呂布被迫離京,東漢朝廷剩下空架子,只有一些老臣守在獻帝身邊,悽悽慘慘慼戚。

此後天下除了董卓餘黨,逐漸形成了袁紹、曹操、孫策、馬騰、劉表、袁術、公孫瓚、劉焉、陶謙(劉備後來接盤子)、張繡等諸侯,各據一方,誰也不服誰,都做着帝王夢。

這些諸侯拜董卓所賜,你攻我守,機關算盡,除了曹劉孫,其它先後殄滅。

董卓元素爲何產生如此大的破壞力?

一般諸侯只能玩擁兵自重,不奉帝宣,守着老窩稱大王,但不敢稱帝。韓信、英布、彭越不敢稱帝,之前特牛的項羽不敢稱帝,只能稱"西楚霸王"。

董卓是東漢末年的老軍閥,標準老油條,最大的官,做到太師,封郿侯。

縱觀董卓一生,他曾扶危濟困,網羅人才,成爲諸侯巨無霸。可惜他錯誤估計形勢,架空漢帝,爲所欲爲,最終導致身死族滅,不亦悲乎?!

董卓和項羽、韓信等人比,誰牛?

論歷史成績,董卓絕對比不過項羽、韓信。

項羽滅秦,韓信興漢,董卓進京,只會動歪腦筋,幹壞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董卓依仗自身強大的實力,武力開路,強迫天下人服從命令,結果衆叛親離,身首異處。

如果董卓善待漢帝,處理好和各路諸侯的關係,搞親民政策,他會變成一代良相,流芳百世。

董卓施政得當的話,也就沒有曹劉孫後來的三國故事。

所以說呀,董卓開啓了三國大幕,它是三國亂世的始作俑者。董卓說沒開啓三國大幕,沒人敢說是我開啓的。

對董卓的定性,歷史如是說:亂臣賊子

不是你碗裏的飯,不要搶着喫。不是你管的事,不要瞎管。越俎代庖,自毀前程。

一個人不管處於什麼位置,千萬不要驕狂。驕兵必敗,驕者亦必敗。

如果董卓悟透這些道理,他就不會亂來了。

惜哉,董太師!

溫侯,戟太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