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魏建梅

千呼萬喚始出來。

昨天,延期一月之久的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終於迎來開幕。在結束上半場的開幕論壇後,博納影業集團總裁於冬接受了電影情報處(ID:dianyingqingbaochu)等媒體在內的採訪。採訪間大門剛打開,記者老師們簇擁着湧到於冬身旁,於老闆略有點詫異地說:“怎麼這麼多人。”大家真的都憋太久了!

採訪現場

採訪過程中,於冬總結了疫情以來的公司動態及自身感悟,也對未來的市場恢復情況做出了初步預測,在具體的內容生產層面,好電影、多樣化、加緊創作則是他頻繁提及的字眼。在他看來,“只要有電影人在,就會有好電影;只要有好電影,觀衆就會回來。”

疫情後電影時代,

做好現實題材、多類型題材創作

從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國進入前所未有的特殊時期。電影行業緊隨其後,電影撤檔,影院關停,拍攝暫停,就此進入長達6個月的冰凍期。這不禁讓於冬回憶起剛入行時的九十年代——那時電影院也曾經歷過一次關停,很多都改成了迪廳、演出場所,當時的國有電影製片廠同樣是最艱難的。

“我從那個時代入行,經歷了電影從最低谷爬坡,艱難崛起的過程,銀幕從1800張建到現在的7萬張,這是中國電影取得的世界矚目的成績。今天我們又遇到了困難,難道我們還能回到當年嗎?”於冬堅定地回答:“不可能。”

在他看來,經過疫情,廣大觀衆對好電影的期待熱情同樣是與日俱增的,而且越是疫情後,觀衆越渴望在電影院疏解疏壓。上影節三百多場展映十分鐘賣出十萬張票,就代表着觀衆想回歸到電影院,看好電影的願望。那怎樣才能讓觀衆真正走進來呢?當然是優質內容。

採訪期間,於冬便多次提到“好電影”這一關鍵詞,認爲經此一役,電影人更應該懂得這份責任,儘快恢復電影創作生產,拍出更多好電影,撫慰受疫情影響的每一位觀衆,回饋觀衆走回影院的信任,這纔是電影院重振旗鼓的源頭活水。

而在具體的創作方法論上,於冬則表示:“要努力做好現實題材影片,抓好多類型題材,有喜劇、有愛情、有歷史...滿足廣大觀衆的不同需求。所以今天再提多樣化,再提藝術規律是特別有意義的。”

另外,在他看來,疫情後,恰好又在影院復工的開端,此次上影節的召開也是一次很好的提振電影人信心的機會,給了很多電影人重新遇見電影的機遇。雖然有困難和危機,但是也會有很多機會讓大家更加珍惜觀衆,珍惜來之不易的電影市場。

是危機同樣也是時機,

電影要永遠保持創新表達

回憶過去178天的停擺歲月,於冬坦言自己深處其中的焦慮。是挑戰,更是機遇。疫情期的被動隔離,反而也給了大家充分的時間積蓄力量、沉澱內容。

就拿博納的《冰雪長津湖》項目來說,原本準備在年初開機的這一項目正是因疫情的到來被迫停了下來。但團隊卻正好借這幾個月更好地打磨了劇本,更好地從藝術創作層面研究如何科學有效地把成本預算降下來、控制好,把疫情期間的損失減少到最低。

另外,還有對電影科技技術的探討和研究。“過去我們考慮更多地可能是怎麼造雪、怎麼做更多的特效、不用那麼多的實拍,(這些)戰爭場面的技術感都是我們這次研究的課題。如何用更加科學和技術的手段,解決很多以前靠傳統人力鋪排的大場面,解決電影創作上的技術進步。”

與此同時,疫情還催生了博納的又一大重點項目《中國醫生》。疫情爆發後,這一項目便被公司迅速響應,武漢解封第一天,創作團隊就深入到武漢,採訪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獲取第一手資料。在於冬看來:“電影就是要用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來關照現實社會,關照每一個普通人,關照身邊的故事。”

除了這兩個項目,從《智取威虎山》到《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再到《中國機長》《烈火英雄》,近年來,博納推出了一系列爆款作品,並將“主旋律商業大片”這一新類型徹底打響。面對未來主旋律電影市場前景的問題,於冬反而對“主旋律電影”這一標籤提出了更多思考。

“不要上來就給主旋律貼標籤。這幾年中國電影給觀衆帶來了耳目一新的作品,就是新主流大片。除了博納的電影,再加上《戰狼2》《流浪地球》,一大批新主流大片的崛起,激發了觀衆極大觀影熱情,這是中國電影取得的重大階段性成果,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在於冬看來,這些新主流大片都是在不同類型上的突破。《流浪地球》是科幻片的突破,《紅海行動》是軍事動作片的突破,《湄公河行動》是警匪類型片的突破。因而,我們也需要更多的類型多元化的內容,同時還要保持技術上的創新力,即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表達。

“今天的觀衆已經接受了大量的觀影體驗,閱片量之大是我們那個年代不可想象的。當觀衆看慣了這個節奏的影視內容之後,如果你還保持原來的拍攝方式和敘事節奏,就會讓觀衆失去興趣。只有保持創新表達,才能夠保持電影的票房號召力,維持觀影體驗的新奇。”

“當週末票房過億的時候,

電影市場基本就恢復了”

隨着新片和經典復映電影的不斷定檔,如今,全國影院正在復工道路上穩健前行着。於冬坦言,博納影院現在的開業率也超過了50%。但談到目前影院的收益情況,於冬笑着說:“肯定賠錢啊,開得越早越賠錢,但不開業肯定不行。”

今天,也正好是復工一週的日子。馬上要過去的首週末,第一天(本週五),大盤日票房接近2千萬,週六週日都突破了3千萬,還引得不少電影人發圖慶祝。“去年年票房是640億,平均單日產出1.8億,接近2億,”於冬算道:“所以,當我們的週末能夠達到去年一半的時候,也就是能夠過億的時候,我覺得(電影市場)基本上就恢復了,剩下的就是好電影了。”

好電影自然是有的,接下來就是定檔的問題了。目前來看,暑期檔最後一個月,包括未來的國慶檔、賀歲檔,定檔新片還不是很多。面對國慶是否會有電影扎堆上映的問題,於冬還笑着回答:“沒問題啊,越扎堆越好,現在需要片子。”而目前,博納則有着劉德華的《熱血合唱團》,周潤發主演的《驕陽歲月》等儲備作品,準備陸續登場。

此外,在他看來,到明年春節檔,目前的電影儲備還是比較飽和的市場供應量,但到明年的五一、暑期,可能還需要更多元化的類型片湧現。“好萊塢電影同樣遇到類似的問題,而且中國單一市場的恢復,還不足以讓好萊塢下決心把電影單獨供應給中國市場,這也給國產電影市場留出了空間。過去我們擔心好萊塢電影競爭檔期,現在檔期是空的。所以我們應該抓緊生產,創作創作再創作,推出一系列好電影。”

“電影人還在啊,於老闆還在啊。”採訪最後,於冬頗有力量地“喊出”這句話,滿懷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心。我們也相信,經過這場疫情,中國電影行業能夠觸底反彈,懷抱更大熱情,釋放更大潛力,踏出更廣闊的上升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