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喫飽就頭暈、犯困?餐後低血壓“偏愛”老年人

餐後頭暈、乏力、犯困是正常現象嗎?那可未必,當心是低血壓惹的禍。“正常人餐後血壓的變化並不明顯,餐後低血壓更‘偏愛’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帕金森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腎衰竭的老人。”北京中關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白海鵬提醒。

或引發腦卒中甚至危及生命

餐後低血壓是指在餐後2小時內,收縮壓(高壓)下降≥20mmHg;或者餐前收縮壓(高壓)在100mmHg或者更高,餐後降到90mmHg以下。

白海鵬介紹,餐後出現血壓偏低的情況,是血液發生再分佈引起的。“喫飯的時候,食物在人體的腸胃中吸收代謝,從而引起血液在胃腸道的血管中聚集。由於全身的血容量是固定的,當血液集中在胃腸道的時候,就會引起外周血管相對充盈不足。”白海鵬解釋道。

“餐後低血壓常見的症狀爲:犯困、頭暈眼花、渾身無力甚至暈厥等。”白海鵬提醒,如果患者本身就腦供血不足,這些症狀則會更明顯,嚴重者或引發腦卒中甚至危及生命。

可在餐前飲水,餐後平臥休息

“餐前飲用350毫升-480毫升的水,可使餐後血壓下降幅度減小20mmHg左右,但嚴重心力衰竭、終末期腎病等需限水的患者要慎重飲水;少食多餐,減少進食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質、纖維含量豐富的食物,有利於改善餐後低血壓。”白海鵬建議有餐後低血壓史的老年人,餐後平臥休息半小時,可在牀上做一些手足活動,以提高心率、血壓,在體位改變時要緩慢,之後適度進行散步等運動。

白海鵬表示,合理用藥對於預防餐後低血壓至關重要。“餐前血壓越高的患者,餐後低血壓發生的概率越大,可以通過合理的降壓治療(尤其是有效降低清晨血壓),來減少餐後低血壓的發生。”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