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過久坐之後突然站起來,感到頭暈眼花的經歷。其實,這麼一個小症狀與我們全身的血液流動情況都有關。現在,一項研究找到了兩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學會它們可以幫你即時緩解這類症狀。

撰文 | 鄭昱虹

審校 | 李詩源

癱在沙發上看電視,聽見門鈴猛地起身開門,只覺得一陣頭暈;結束了長時間的伏案工作,從座位上站起來伸個懶腰,卻突然眼前一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不過通常來說,這些症狀幾秒鐘後就會消退,最多令人感嘆一句“哎呀,起猛了”。

其實,快速起立後出現暫時的頭昏腦漲、視物不清等症狀,通常是由血壓在短時間內大幅度下降引起的,這被稱爲“初始直立性低血壓”(initial orthostatic hypotension,IOH),大約影響到40%的人,在老年人中發生率更高。

對大部分人來說,經歷幾秒“快暈了”的感覺並不是太大的困擾,但嚴重的IOH患者真的會發生暈厥。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只是站起來就可能暈倒,這是一件多麼危險的事,甚至連他的日常生活都將受到很大的影響。然而,IOH的機制尚不明確,目前也幾乎沒有治療方法,醫生通常只能給患者一個聊勝於無的建議——慢點站起來。

如果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站起來後頭暈的問題,我們是否能更主動地應對IOH的症狀呢?近日,一項發表於《心臟節律》(Heart Rhythm)的新研究提供了兩個零成本、無需用藥的“小妙招”,可以有效地緩和起立時血壓驟然降低的問題,也爲這種現象的成因提供了見解。

兩個動作

研究人員的“小妙招”是兩個幾乎所有人都能輕鬆完成的動作。第一個動作叫“預激活”(PREACT),是指在站起來之前,坐着反覆抬腿(通過屈髖來抬高膝蓋)30秒,以提前激活下肢肌肉。第二個動作叫“繃緊”(TENSE),是指在站起來之後,交叉雙腿站立,使下肢肌肉張緊,也是持續30秒即可。

讀到這裏,你或許在想:就這?別看這兩個動作簡單,它們都是基於科學家對IOH在病理生理學方面的認識提出的,背後都有先前的研究和理論作爲基礎。

在這裏,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到底什麼是IOH。這種病症的定義是,在保持直立姿勢的前15~30秒內,出現短暫的收縮壓下降 40 mm Hg或舒張壓下降20 mm Hg,通常在45~60秒內恢復。但定義中沒能體現的是,IOH症狀通常只在主動站立時出現,而在身體被動地傾斜時不會出現,這表明IOH與“起立”這個動作所需的肌肉激活反應有關

我們知道,血壓是在血管內流動的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強。在血液的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如果管道變粗了,壓強自然就小了。站起來的動作需要下肢肌肉短暫地收縮,這會引發血管快速過度舒張的反射,也就可能導致短暫的低血壓。這一過程或許是IOH的病理生理學機制的重要部分。

之前的一項研究發現,與長時間坐着後起立相比,短時間(< 2分鐘)坐着後起立時血壓下降的幅度更小,表明下肢肌肉收縮導致血管舒張的反射存在一個不應期。基於此,研究者提出了“預激活”的方法,他們假設在坐着的時候,通過抬升膝關節模擬站立時的大腿肌肉激活,就可以緩和起立時突然的肌肉收縮引發的血管舒張反射,從而減少血壓的下降幅度

而“繃緊”法的原理更加直觀。研究者假設,持續繃緊肌肉和交叉雙腿形成機械壓迫,可以使更多的血液迴流到心臟。在血管粗細不變的情況下,血量增加也可以抬升血壓。之前已有研究發現,從蹲姿起立後,繃緊下肢肌肉可以顯著緩和IOH的症狀,不過這一方法對坐姿起立的效果尚未得到驗證。

付諸實踐

研究人員提出的兩種方法在理論上都說得通,那它們對緩和IOH的實際效果又如何呢?

24名平均年齡32歲的女性參與了一項實驗,她們都是嚴重的IOH患者,曾有過站起來後立即暈倒的經歷。每個參與者都進行了3次從坐到站的實驗。首先進行沒有任何干預的對照組,而後按照隨機順序進行分別使用“預激活”和“繃緊”兩種方法干預的實驗組。

期間,研究者持續記錄了她們的心電圖和血壓,並由此計算其他血流動力學數據。在每次站立後,參與者也立即記錄了自己感受到的症狀,包括精神恍惚、視力模糊、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發抖、胸部不適、頭痛、頭昏、噁心9類,並通過量表進行打分。

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採用“預激活”和“繃緊”兩種干預方法,都顯著減小了起立後平均動脈壓(平均動脈壓=1/3×收縮壓+2/3×舒張壓)的下降幅度,IOH的不適症狀也得到了顯著減輕

控制組(藍色)、“預激活”組(粉色)和“繃緊”組(紫色)在站立時的平均動脈壓下降幅度(mm Hg),計算方法爲:以坐姿期間最後 30 秒的平均動脈壓平均值爲基線,計算站姿期間最低的平均動脈壓與基線的差值。(圖片來源:原論文)

兩種原理

有趣的是,“預激活”與“繃緊”兩種方法對於平均動脈壓和症狀的改善程度沒有顯著差異,但在具體的血流動力學數據上卻有區別,表明這兩種方法是通過不同的方式達到減小血壓下降幅度、緩解症狀的目標的。

平均動脈壓約等於心輸出量(每分鐘一側心室射入動脈的血量)與總外周阻力(血液在體循環中流動所遇到的阻力)的乘積,這三者基本可以分別對應剛纔講過的血壓、血量、血管粗細的關係。研究者發現,“預激活”法提高平均動脈壓主要依靠提升心輸出量,而“繃緊”法既提升心輸出量,又提升總外周阻力

控制組(藍色)、“預激活”組(粉色)和“繃緊”組(紫色)在基線(BSL,指靜坐10分鐘的最後30秒)、干預期間(INTV)和起立後(Stand,對應平均動脈壓達到最低值的時刻)的血流動力學數值變化。圖A爲平均動脈壓(MAP),圖B爲心率(HR),圖C爲每搏輸出量(SV),圖D爲心輸出量(CO),圖E爲總外周阻力(SVR)。(圖片來源:原論文)

“預激活”法起作用的原理,其實與研究者最初的設想不太一樣。上文介紹過,研究人員假設“預激活”骨骼肌,可以減弱短暫的肌肉收縮帶來的血管舒張的反射。但結果顯示,“預激活”組的總外周阻力的下降程度,與對照組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預激活”法沒能影響最終血管舒張的程度,而是通過提高心輸出量來緩和起立時的血壓下降的

相比之下,“繃緊”組在站立時心輸出量的提升不如“預激活”組高,但同時,或許是因爲交叉站立時壓迫到了腿部血管,“繃緊”組總外周阻力的下降減小了。對心輸出量和總外周阻力的兩種效應疊加,剛好使“繃緊”法與“預激活”法對緩和平均動脈壓下降的效果相似

論文發表的同時,有學者對這項研究進行了評論,認爲這項研究爲IOH患者提供了簡單、有效的症狀緩解方法,這些方法實施起來也不會讓人感到尷尬。而且,考慮到“預激活”與“繃緊”兩種動作起作用的機制不同,它們的效果或許是可以疊加的。

研究者也認爲可以通過進一步實驗驗證“預激活”與“繃緊”兩種方法相結合的效果。他們還表示,目前研究的參與者都是女性,未來的研究也應該包括男性參與者,以驗證這些干預措施的效果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更爲複雜,這兩種干預措施在老年人中是否有效,仍需進行驗證。

而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除了“慢點站起來”,我們現在至少擁有了兩種小妙招來減輕站起來後的頭暈等症狀,甚至可以把二者結合起來,爲“起立”這個動作配一套“連環招”。

文章讀完了,不妨站起來活動活動吧,正好試試“預激活”和“繃緊”兩種動作,它們對你有效嗎?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hrthm.2021.12.030

參考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hrthm.2021.12.031

https://doi.org/10.1016/j.jacc.2021.04.068

https://doi.org/10.1042/cs20070064

https://doi.org/10.1007/s10286-011-0119-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727098/

https://www.cvphysiology.com/Blood%20Pressure/BP00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