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足在我们今人看来,那是绝对的陋习。但在古代最初却被认为是一种时髦,据说南唐后主的宫女就有人缠足,开启了缠足所谓的时尚之风。到了宋代,这种缠足之风气逐渐从宫廷推广到了民间,随后一发不可收拾,一下兴盛了1000多年。特别是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女子缠足变成正常现象,不缠足才被视为异类。

到了清兵入关,并不认同汉人的习俗,尤其对于缠足,更是十分反感。顺治十七年(1660),清廷发文称:“有缠足者,罪其父或夫,杖八十,流三千里。”但收效甚微。康熙三年(1644),又明文规定禁止女子缠足:“凡违者均要枷责流徙,十家之长及乡里长官皆要治罪’。因缠足这一习俗在汉人中早已根深蒂固,这一规定实际并未执行。康熙七年(1668),礼部奏请废除缠足禁令,缠足之风又公开合法流行。

缠足已流行千余年,积习所致,也不是一时一令所能废止的。对于汉族民众来说,欣赏缠足,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清廷也十分清楚,如果严禁缠足,则很容易激起汉族民众的敌对和反抗。清朝虽然强令男人剃头,留发不留头,但女子的缠足却始终并未放开。于是有了“男从女不从”之说,男子剃头梳辫子,女子仍旧梳原来的发髻,不跟满族妇女学梳“两把儿头”或者“燕尾”。活人必须剃发易服,死人可以身着汉家衣冠下葬,以至于流传了数千年的汉服成了“寿衣”。

到了清末,光绪二十八年(1902),慈禧太后实行新政,颁布劝诫缠足的上谕,并将不缠足的要求写进清廷颁布的女子学堂章程。清政府这一态度,大大减少了不缠足运动的阻力,各地官员也纷纷倡导不缠足。但从范围上来说不缠足运动并没有在全国展开,很多地方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二,即使在某个地区开展了也是极不协调的,甚至许多地方还没有展开就销声匿迹了。

太平天国兴起后,禁止妇女缠足比清廷要严厉狠辣的多。太平军成员都来自于缠足之风不太流行的两广,从推翻大清王朝这一需求出发,他们也确实采取了很多禁止缠足的行动。太平军每到一地,允许女子参军、参战、参加科考,任命了相当一批女官,并严禁买卖奴牌及缠足。

天王洪仁治是洪秀全的族弟,是太平天国中少有的开明之士。他曾在香港居住多年,1859年到天京《即南京),获封为军师、干王,一度总理朝政的洪仁在《资政新篇》中所说:“女子缠足……皆小人骄奢之习,理当禁止。”

在《资政新篇》中对于适龄妇女缠足者,给予严厉惩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太平军所到之处,缠足妇女战战兢兢,很多想给女儿缠足的家长也打消了想法,所以太平军起义后出生的女子大多都是天足。

曾在香港英军服役,十分同情太平天国运动的英国人呤,1886年在伦敦出版了一本叫做《太平天国案历记》的书,书中对太平天国严禁妇女缠足给予高度评价。书中说:“妇女摆脱了缠足习俗,男子摆脱了垂辫的奴隶标记,这是太平天国最显著,最富有特色的两大改变,使他们的外貌大为改善。”

书中还写道:“战时俘虏的太平天国妇女非常美丽,和其他妇女成鲜明对照,这大概就是太平天国妇女都是天足的缘故。中国妇女的天足十分好看、自然也极为优美。”而在清廷眼里,这些太平军的天足妇女都是可恶的大脚蛮婆。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天京设立了许多“女馆”。“女馆”强制收容占领地的妇女,她们入馆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强制解除缠脚布。太平天国为何禁止缠足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增加劳动力。

缠足妇女不能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而太平军与清军紧张对峙,强壮一点的人已全部投入到南京的防卫中,京城内的后勤工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十几万人的女馆妇女可充当劳力。然而,对于江南女子来说,缠足是女性自然的事情,缠足也是风气,虽然她们备受缠足之苦,一旦要她们去掉缠脚布却又是极其困难的事。太平天国禁缠足令下达后,仍有很多妇女不肯去掉脚缠,因此,便有了“夜间女百长逐一查看,有未去脚缠者,轻则责打,重则斩脚”的描述。

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这是对妇女的一种解放。但在千年的羁绊影响下,解开了缠脚布,对于这些妇女来说却是包含着痛苦和泪水,不过一旦解开缠脚布,开始用自己解放的脚站了起来,会感觉越来越好。但太平天国运动终究失败了,假如太平天国胜利,会不会缠足之风在那时就已经被完全解决,不用等到新中国成立才将缠足恶习彻底废止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