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文丨麻辣讀史(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與漢朝同一個時期,在地中海也存在着一個超級強國——羅馬帝國。關於兩者之間誰強誰弱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議,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又服務於經濟基礎同時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經濟基礎簡單來說就是社會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制度。從這一理論出發,要看一個國家是否強大最終還是要看這個國家的經濟水平。

漢朝小農經濟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漢代以前中國人的主要糧食是是稷、黍、麥和稻。稷、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作物,從新石器時代以來就一直是中國人的主要食物。而小麥則要到漢代以後才獲得了主要糧食的地位。從春秋戰國變法改革經濟體制開始,中國的經濟體制就穩定下來了。

小農經濟是精耕細作的農業,而以上提到的糧食耗費時間長,生產量也不高。在漢初人口就已經達到了1000萬左右,到了西漢末期也到達了6000萬左右,位居世界第一。即便是東漢時期,人口也保持穩定,也達到了6000萬左右。爲了滿足人口的生存需求,農業就需要改革。

漢朝的經濟政策爲限田,重農、抑商三個方面

秦統一中國後,正式廢除了國家的授田制度,從法律上承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西漢又進一步加以確認和發展,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但是也導致土地買賣和土地兼併的異軍突起。重農,採取了一系列督促、鼓勵、組織農業生產的措施,在國家經濟政策上向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方向傾斜。

對於勤於耕作的農民減免賦稅,在經濟上給以優惠,並採取假民公田等具體措施,吸引無地或者少地的農民迴歸田畝,還在基層鄉官中設有力田一職務,專門負責農業生產之事。在此情況下,漢朝中期中國的糧食產量就已經穩居世界第一。

不過相對的,漢朝的工商業相對於農業要落後一些。從漢武帝推行“鹽鐵官營”和“算緡”政策之後,大量的商人破產,工商業發展受到嚴重的打擊。雖然在這個時期也開闢了絲綢之路,手工業技術方面如紡織、制瓷、鋼鐵冶煉方面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之後由於戰爭和國家政策的影響,漢朝的商業一直不怎麼發達。

羅馬的農業和工商業並蒂開花

雖然羅馬的農業在耕作技術上並沒有漢朝先進,但羅馬時代不需要精耕細作就能夠生產,附近的經濟作物廣泛種植,很快就成爲了地中海的糧倉。羅馬繁榮時期人口有6000萬,和漢朝不相上下。

在工商業方面,羅馬帝國的陶器,呢絨、橄欖油、葡萄酒、玻璃器皿等在世界上非常具有競爭力。其中毛紡織是最爲發達的手工業,其工藝之先進,足以傲視世界。由於海路交通的便利使得帝國的區域貿易和對外貿易空前興旺發達,遠超過漢朝。

單單以經濟角度看,漢朝的農業更加發達,而羅馬則是農業和工商業同時繁榮,在這一點上漢朝就輸給了羅馬。更進一步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小農經濟決定了漢朝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法律只是帝王的工具,漢朝的司法制度還不夠完善。

羅馬在共和時代實行的是貴族民主體制,全國最高權力在元老院手裏,公民大會對元老院的決議有表決權。全國最高行政區掌握在執政官手中,執政官由選舉產生。但是隨着羅馬的擴張,共和國也開始轉變爲帝制。

羅馬的帝制受到限制還是比較多的,這是因爲羅馬的法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對維護個人財產,解決個人糾紛很是實用;羅馬的司法制度健全,至今還在被西方國家使用。綜上所述,雖然漢朝也很強但是不得不承認羅馬的強大遠超我們想象。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