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界講求生存法則,構建相對完整的生物鏈。人是社會人,人際關係,特別是愛人之間,亦會構建一個動態的愛的“生態環境”。

從相識到相知,結合成一個家庭,愛成爲家庭的主題。就像一個人從原始的生態環境構建一個新的愛的生態環境,人們追求宜生又宜心。

然而,愛的生態環境是一個相對固定又是極富變化的。有的家庭,必須通過權力、利益平衡,達到一個新的生態狀態。當這個狀態被完全破壞,家庭生態就需重要構建。

當愛成爲生態環境中有利於和諧與發展的因素時,家就是幸福的;反之,家庭就成爲不幸福的。如果一方刻章破壞或者背離這個生態,致使這個愛的生態無法修復時,這個家庭小生態環境就會宣告“破產”。

有些家庭,成員之間很親,肯定是家庭成員爲這個良好的生態做出了積極努力,求同存異,正向發力,促成合諧。當然,爲了家庭的和諧,有些人會少得一些權力和利益,有時甚至會承受一定的委屈。但是,家庭裏大局和前向都是好的,家庭成員識大體、顧大局也是做得比較好的。

有些家庭,則出現很異常的現象。有的矛盾相當激烈,家庭成員互不相讓;有的家庭成員稱王稱霸、自私自利,無視他人;有的家庭成員背離家庭,相互背棄;有的家庭不盡義務,不擔其責。這些,都是家庭生態出現了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達不成新的平衡與發展,這個家庭的生態會很容易破掉的。

當有的家庭成員只想簡單地盡一點應盡的責任,而對家庭其他成員無情感、無意識,那麼,這個愛的生態肯定是名存實亡的,背離是必然的結果。就如有的年輕人,雖然只是給予父母一點錢物,而沒有情誼,只有冷漠,這個家庭生態也必定是極差的。

當愛已成往事,當親人不再相親,人們不必可憐和抱怨,也不必爲愛的生態的破裂而痛不欲生。當愛的生態已然失掉,不能也不會再予挽回,有些努力即使付出可能也無濟於事。人們也不必苦惱,走出一個愛的生態,肯定會重新構建另一個愛的生態。自然,獨自相處,也是一種愛的生態,雖然有些許缺憾。

(圖片來自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