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和不同的民俗文化。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形成了特有的風俗和習俗。位於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的大樟鄉,有一種瑤族祭祀舞蹈——八仙舞,流傳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八仙舞,是當地瑤族傳統的民間舞蹈,起源於南朝,,相傳在很久很以前,大樟一帶的瑤族居住地有“瘟神”來禍害當地瑤民,而且村裏學常有野獸傷人事件,民不聊生,村民們非常恐懼,於是請八仙——鐵柺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幫助他們趕走瘟神和其他禍害,八仙經過幾天幾夜三百六十多過回合的鬥智鬥勇,最終取得勝利。

爲了慶祝這場勝利,八仙在悠揚的山歌聲中變化成各種形象和動物欣然起舞。“八仙舞”分爲(獅子拜堂),(斑鳩飲水),(鬮雞),(土地公拜訪四元帥),(大樹翻根,滾球),(仙女下凡),(猴子在青山),(雄鷹展翅),全場共八出,每出單獨成戲,有所寓意,表演時,演員們需戴神仙像面具及狗、鳥、鷹、猴等動物面具,配合鑼聲鼓點,模擬大樹翻根、滾球、雄鷹展翅等各種場景,動作誇張,詼諧,滑稽難度較高,尤其“大樹翻根、滾球”,表演時,兩位演員對面立,甲將乙倒置相互抱緊,不斷翻轉,“滾球”起步亦與“大樹翻根”相同,只是演員雙方的頭穿過對方跨下,呈烏龜伸頭狀,滾動時,身體極度捲縮,讓對方雙腳充分落地後才抬起自己的雙腳,讓人看到,總有四隻腳着地,“雄鷹展翅”則是表演者用木槓頂住腹部,騰空而起,扶槓者順時針轉動木槓,越轉越快,藉助慣性“雄鷹”展開手足,如碩大“雄鷹”在展翅翱翔,表現了瑤族人民不怕艱難險阻,奮勇搏擊的大無畏精神。

“八仙舞”有瑤族宗教信仰活動成分,跳八仙舞祈求神靈庇護,保護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同時,八仙舞集體育、健身、技藝、雜耍、娛樂爲一體,表演風格獨特,舞蹈動作誇張,形象生動,內容健康,深受當地羣衆喜愛,常常受邀到周邊地區表演和參加縣裏重大節慶日展演,曾分別於1984年1月和1985年作爲柳州地區代表項目到百色、河池參加自治區在那裏舉辦的第二屆、第三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二次都獲得二等獎,其中“雄鷹展翅”獲得過單項一等獎,“八仙舞”作爲一種瑤族文化,它給瑤族信衆提供出一系列的估價人類行爲的範疇和標準,對體地區、本民族研究尤其重要,它集成了瑤族人民的藝術結晶,充分體現了大瑤山人民的精神風貌和民族特徵,對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由於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外出打工的青年較多,跳“八仙舞“的人員極不穩定,能夠全面表演八仙舞的民間藝人爲數不多,已瀕臨人才斷層的危險。再且“八仙舞”始終處於自娛自演的階段,沒有造血功能,對其自身發展和成長極爲不利,“八仙舞”的存續狀況不容樂觀。

“八仙舞”作爲瑤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受到縣、鄉黨委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組成由文化主管領導爲組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小組出臺了相關政策,對“八仙舞”保護提高保障,調撥專項經費給“八仙舞”表演隊予適當補貼,鼓勵他們收徒授藝,培養“八仙舞”接班人,邀請“八仙舞”表演隊參加縣、鄉舉辦的展演活動,藉此弘揚瑤族文化傳統,擴大八仙舞在社會上的影響。(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