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身兼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行首輔之權,是彼時明王朝名副其實的“軍中大佬”。他彼時如果真的帶着人去勤王,恐怕還真夠明英宗朱祁鎮跟石亨、徐有貞他們好好喝一壺的!可奇怪的是,于謙居然什麼也沒有做,即便是得到消息之後,也依然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就一直在家“等死”……這又是爲什麼呢?

于謙不是景泰帝的死黨

景泰帝朱祁鈺雖然是于謙主張擁立的,但于謙卻不是景泰帝的死黨。于謙這個人非常有個性,他一聲推崇的理念是當國家的官、爲國家效力,誰是皇帝不重要。早年間,明成祖朱棣曾經問于謙:“如今永樂盛世、天下大治,可還是有文官諫臣私下裏罵我得位不正,你怎麼看?”結果於謙直接懟了明成祖一句:“太祖傳位給建文是事實,無法篡改!”直接把明成祖氣得大罵:“那你還考我的進士、做我的官?”結果於謙回了明成祖一句:“我考的是大明的進士,做的是大明的官。”居然把明成祖懟得無言以對,反覺得這傢伙是個可用之人,而且臨終前還把他留給了自己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

歷經洪熙、宣德、正統三朝,于謙一步步做到了兵部侍郎的高位,成爲了“軍中大佬”。“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成了蒙古人的俘虜,瓦剌認爲奇貨可居,想要以明英宗爲籌碼,對明王朝進行政治訛詐。于謙處於明王朝的國家利益考量,出面說通了明英宗的生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爲皇帝、遙尊遠在瓦剌的明英宗爲太上皇。如此一來,明英宗便從奇貨可居變成了“燙手的山芋”,搞得蒙古人是留着沒用、殺了浪費……進退兩難。這個時候的景泰帝朱祁鈺巴不得蒙古人一怒之下把明英宗給宰了、一了百了,可於謙又不幹了,通過各種方法,硬是把明英宗給接回了北京,於是便有了後來景泰帝把明英宗幽禁在南宮的事情。

雖然景泰帝即位之後對於謙表面上非常禮遇,但打心底裏不放心他。後來,景泰帝不僅通過“摻沙子”、提拔重用新人來削弱於謙的權勢,而且時不時還藉着由頭敲打敲打于謙。但于謙無所謂,正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斜,他問心無愧,景泰帝也真心挑不出什麼理兒來。後來發動“奪門之變”的石亨、徐有貞是怎麼發跡的?就是因爲和于謙不對付,這各中的利害關係,想必不用本人多說什麼了吧?

總而言之,于謙雖然是擁立景泰帝的功臣,卻不是景泰帝的死黨,景泰帝用他、卻也一直在防他,這一點于謙也心知肚明。那麼,問題就開了,“奪門之變”後,明英宗已經復辟、重新成爲了皇帝,而景泰帝也被明英宗給軟禁了起來。于謙這個時候如果憑藉自己的威信和權力調兵勤王,把明英宗給拉下了馬,景泰帝重新掌權之後還能容得下於謙嗎?想想看,沒有皇帝的調兵旨意、沒有走正式的調兵程序,于謙居然能帶着兵進攻紫禁城,他如果想篡位呢?誰能制他?真要是那樣,恐怕于謙的下場也不見得會比現實中好到哪裏去。

更何況,于謙這個人的格局很高,他不屑於參與皇位之爭,他更看重的是明王朝的政局穩定。既然明英宗已經復辟,他再帶着人勤王,那就是人爲製造內亂。很顯然,這不是于謙想要看到的結局。除此之外,于謙或許也有自己內心的一點兒小九九。

于謙內心的小九九

景泰八年“奪門之變”發生時,景泰帝唯一的兒子朱見濟已經夭折,雖然明英宗的皇太子朱見深被廢,但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訓》,朱見深仍然是明王朝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換言之,如果重病中的景泰帝一口氣上不了、掛了,繼承皇位的仍然是明英宗朱祁鎮的親生兒子朱見深!要知道,“奪門之變”時朱見深可活得好好的。

退一萬步講,真要是于謙帶兵來勤王,明英宗完全可以祕密弄死景泰帝之後繼續做自己的太上皇,把兒子朱見深合法推上皇位。到時候于謙該何去何從?反對,那就是反對《皇明祖訓》、違背祖制!不反對,那就是舉兵謀逆,橫豎都是個死……可揹負這樣的惡名去死,顯然是于謙不想要的結果。與其如此,倒不如坦然在家等死,不是嗎?更何況,就算于謙勤王成功,冒天下之大不韙、誅殺了明英宗或者把他再次趕回南宮。從於謙的行事風格來看,他不太可能這樣做,我們只是假設。一旦景泰帝重新掌權,他還能放過明英宗嗎?可是,除非景泰帝殺光了明英宗的兒子,否則一旦景泰帝去世,繼承皇位的只能是明英宗的兒子。真要是那樣,于謙直接或間接殺死了新皇帝的親爹,還能有好嗎?

綜上所述,無論于謙勤王成功與否,結局都是個死,在家等死的結局同樣是個死,沒有區別。不做出任何過激行爲,起碼不會增加明英宗對自己更多地反感,還有希望保全家人。可一旦舉兵勤王,恐怕於氏滿門就很保全了。更何況,製造內亂這樣的事情並不符合于謙一貫的行事風格。他從內心裏是忠於明王朝的,不會爲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讓國家陷入內亂之中。因此,于謙的性格和所處的環境註定了他只能坐以待斃,不可能是去舉兵勤王。畢竟,與彼時太上皇明英宗刀兵相見,其本身就已經涉嫌“謀逆”了,于謙是斷然不會這麼幹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