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屏蔽”功能是豆瓣很多用戶都期待上線的一個功能,作者通過對用戶需求的梳理,對做“屏蔽功能”的可能性進行了分析,並給出了自己一些思考和建議,與大家分享。

之前在微博和豆瓣裏看到有不少用戶提出希望豆瓣能上線一個“屏蔽”功能,有的用戶發帖吐槽豆瓣總是推薦一些自己不想看到內容,小組裏XX帖含量太多、某個藝人的討論度太高,引起不適,不想看到但又不能屏蔽,他們要麼離開了小組,要麼離開了豆瓣。

對於豆瓣來說,社區生態被破壞、用戶流失是很可惜的,畢竟打造了這麼多年的小組,積累了這麼多年的用戶社區,由於羣體之間的矛盾導致用戶流失是得不償失的。

對於“屏蔽”功能,各自有各自的期待。有的用戶希望可以編輯關鍵詞來屏蔽,不想在使用豆瓣時看到自己不想看到的內容。有的用戶希望屏蔽某個人,屏蔽TA的私信、發帖。但我發現豆瓣好像不太重視這部分的反饋,這個需求還沒有很好地被滿足,“屏蔽”功能對於一些用戶來說爲什麼這麼重要?

一、需求梳理

需求來源

(1)豆瓣關鍵詞搜索

在豆瓣APP內搜索“豆瓣 屏蔽功能”關鍵詞,得到50+條相關信息的發帖。

(2)微博

以下是在微博中搜索關鍵詞整理出的用戶對於“屏蔽”這一功能的需求,用戶希望通過“屏蔽”功能來屏蔽什麼:

  1. 希望在小組內屏蔽某個關鍵詞,以達到屏蔽後不會再看到與該關鍵詞有關的發帖
  2. 屏蔽某個小組
  3. 屏蔽某個用戶

其中,提出最多的是第一點,屏蔽關鍵詞。

其次是屏蔽帖子、小組、用戶

二、站在用戶的角度,希望使用屏蔽功能的場景有這些

  1. 近期某個明星/藝人的熱度很高,粉絲在小組瘋狂發帖討論TA,用戶在小組常常刷到與之有關的內容,但用戶並不感興趣
  2. 豆瓣給用戶的首頁推薦,用戶刷到了但並不感興趣
  3. 近期由於某個社會新聞報道,引發了相關的某個話題,有人發帖表明自己的看法,可能是與自己相悖的看法,引起了用戶的不適,希望能夠屏蔽與該話題相關的帖子
  4. 豆瓣推薦的內容/小組用戶不感興趣,推薦到了用戶討厭的內容

對於屏蔽功能,不同的用戶對屏蔽有不同的需求。對於內容型社區/產品來說,用戶在消費內容時,固然有選擇不看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或者不希望這些內容的權利。

對於強社交屬性的產品來說,比如微信,用戶不想看到TA發表的動態,可以屏蔽TA的朋友圈,只要屏蔽了就再也不會在朋友圈刷到TA的動態。或者用戶純粹不想看朋友圈,只要在設置裏的通用進行相關的設置就可以關閉了。

而對於陌生人社交的產品來說,比如知乎,比如B站,比如微博,都提供了“屏蔽”功能,也就是在推薦的內容下,給用戶提供了一個入口,用戶可以選擇對這個內容的態度。但他們的做法有所不同。

三、屏蔽功能的做法

1. 知乎的做法

在推薦內容的右下角有一個三點的按鈕,這個入口提供了屏蔽功能,用戶可以進行屏蔽這篇內容、設置屏蔽關鍵詞的操作。屏蔽某條內容後,接下來用戶可以進行兩個選擇:

①選擇屏蔽與這篇內容有關的關鍵詞

②撤銷屏蔽動作

2. B站的做法

在首頁推薦內容的右下角也提供了一個三圓點按鈕,用戶同樣可以進行兩個選擇:

①點選關鍵詞減少相似內容推薦,讓用戶在此處反饋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

②撤銷屏蔽動作

3. 映客的做法

長按直播推薦卡片,出現“不感興趣”

4. 微博的做法

①右上角展開按鈕,可屏蔽此條微博

②屏蔽用戶,點擊某條微博的右上角按鈕屏蔽該微博的作者,可以設置屏蔽範圍(3個),不看TA的微博、禁止TA與我互動、禁止TA關注我

③屏蔽關鍵詞功能爲付費會員專屬,付費充值微博會員才能使用

我認爲在反饋不感興趣的內容時,B站和知乎的“撤銷”這個功能給予了用戶選擇權,在屏蔽關鍵詞/選擇不感興趣的場景下,除了表達自己對這篇內容的態度之外,存在用戶可能出現誤操作的情況,又或者用戶對於自己的態度有所保留,這篇內容也許沒有那麼糟糕,考慮了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不同需求。

對於“屏蔽”這個功能,我認爲B站提供的入口做得很好,對於用戶點擊”不感興趣”,希望減少相似內容推薦出現在首頁的需求,有了更準確的定義,到底是對這個UP主不感興趣,還是對這個投稿所在分區不感興趣,不希望看到這個分區的視頻,還是對投稿視頻的某個標籤不感興趣,甚至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純粹對這個視頻不感興趣。在“不感興趣”的按鈕下,用戶都可以有自己對這個推薦的判斷和選擇。

知乎對於“屏蔽”功能的做法,也有可圈可點之處。屏蔽某條內容後,進一步詢問用戶還不想看到哪些內容,提供了屏蔽該條內容有關的關鍵詞給用戶點選,以及屏蔽這條內容的作者。

點選屏蔽關鍵詞後,還有一個“確認”按鈕,這一步保證了用戶的對自己操作的確認,減少了用戶的誤操作。 功能邏輯也符合用戶的預期且能夠引導用戶進一步深入 。屏蔽後,減少與之有關的內容出現在用戶的推薦中。第二,用戶可以設置屏蔽關鍵詞,但此功能爲鹽選會員專屬功能,需要付費才能使用。微博的屏蔽關鍵字有門檻,必須是會員才能享受。

四、我對豆瓣增加“屏蔽”功能的看法

無論是屏蔽用戶,還是屏蔽關鍵詞功能,本質上這個需求與用戶的價值觀有關。羣體之間的矛盾往往也與價值觀上產生衝突有關係。

之所以想要屏蔽掉某些內容,是因爲內容本身、創作者所代表的價值觀與內容消費者產生了衝突。用戶希望能夠獲取更多的優質內容。 豆瓣、知乎、微博包括短視頻社交產品、映客、虎牙等等直播產品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強調對內容的消費。

用戶使用這些產品,除了基本的消遣娛樂的需求之外,是爲了獲取自己感興趣的、有價值的信息。那麼社區的氛圍、內容的質量以及用戶在社區內的喜好就決定了TA會不會繼續消費內容。用戶體驗對於這類的產品來說是需要不斷加強和優化的。屏蔽關鍵詞功能的需求,屬於期望需求。

“屏蔽”這個功能在用戶體驗上有沒有正向的作用呢?我認爲是有的,社區不友好的帳戶、某些內容對用戶造成了打擾,屏蔽關鍵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用戶對產品內不感興趣的內容總是出現在自己眼前的痛點,根據用戶的行爲數據和反饋數據,基於算法和機器學習,系統可以更精準地分發用戶喜歡的內容。

1. 當前現狀

實際上,豆瓣確實提供了類似的功能——用戶可以對此類內容表示不感興趣,但對於“屏蔽關鍵詞”的需求並沒有很好地被滿足。“不感興趣”只存在於首頁推薦下,用戶點開右上角小圓點即可進行相應的操作。

如果是別的用戶發表的內容,可以表示對該條推薦不感興趣,或者不看作者;如果是小組的帖子,可以點擊不看該小組。豆瓣的這個處理和曾經知乎提供的功能類似,但豆瓣這個處理更直接一些,不如知乎、B站做得深入。只要點擊了其中一個,該條內容就會在此頁面下消失,沒有撤銷的選擇。

而在小組內,沒有“屏蔽關鍵詞”功能一說,能夠屏蔽關鍵詞的功能並沒有理想中那麼完善。只要用戶瀏覽了小組的內容,就永遠有可能看到TA不感興趣或者不希望看到的內容。

豆瓣的一些小組不斷被用戶吐槽也是因爲小組內頻繁出現了與某個話題、某個人有關的帖子,只要是用戶不希望看到的某個關鍵詞,無論是討論帖還是黑帖,這些內容與那些對此不感興趣的用戶在情感上是沒有關聯的,用戶只想屏蔽掉,對於他們的體驗來說,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原有生態,導致原有用戶的不滿,而他們又無法對此做出有效的操作(進行屏蔽)。

2. 改進建議

(1)原型改進

  1. 在小組內帖子的右下角添加屏蔽入口,可選擇屏蔽樓主、屏蔽關鍵詞
  2. 點擊屏蔽關鍵詞按鈕,進一步選擇屏蔽關鍵詞,點選後確定即可完成完成屏蔽關鍵詞操作

(2)社區建設

  1. 通過激勵機制鼓勵用戶生產高質量的內容,豆瓣小組是由用戶創建、發展起來的,小組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靠小組成員的建設。豆瓣可以通過篩選一些管理小組最勤快、管理出優質小組的組長推薦到榜單上。通過推薦這些組長,可以擴大小組的知名度,鼓勵小組成員創造更有價值的內容以吸引更多的組員進入,也可以激勵組長和管理員。
  2. 清除社區劣質內容。通過豆瓣的系統審覈識別,針對惡意詆譭、黑帖、水軍帖、色情低俗等低質的內容,予以敏感詞過濾,在小組內出現的劣質內容,小組組長、管理員要加強組內審覈,違反規則的進行禁言。
  3. 增加社區優質內容的曝光。設立榜單或推薦模塊,定期更新,推薦優質小組、日記、書影音評論,讓更多的用戶發現優質內容。

五、總結

內容型社區產品構建的生態是“人——內容——人”,連接着內容生產者和內容消費者,將人與內容連接起來並建立良性循環。構建一個良好的社區氛圍有助於優化這些產品的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會產生一系列行爲:感受(認知)→反應(喜歡/厭惡)→行爲(消費/拒絕)

用戶使用產品產生最初的感受和認知,在心理上發生一系列反應,最後在生理和行爲上發生動作。

▲用戶體驗的良性循環

在產品的用戶體驗方面,屏蔽/不感興趣功能一般在產品裏是一個不太有存在感的東西,在使用過程中不太容易被發現,但做得好有利於提升產品的用戶體驗。

對於一款產品,用戶可以分爲四種:新手用戶、初級用戶、熟練用戶和忠誠用戶。對於新手用戶、初級用戶,產品最主要的是做好對他們的引導,確保產品基本功能是簡單易用的,完善產品的可用性,並逐步提升用戶的對產品的黏性。

用戶之所以會在豆瓣上持續消費內容,說明這個產品對於用戶來說是有意義的,提供給了用戶特定的價值,換句話說豆瓣提供了某些功能滿足了TA的需求,解決了TA的痛點,提供了TA 想看的、喜歡的內容。這裏的理想態是用戶看到了TA喜歡的、感興趣的內容。那麼推薦用戶想看的、感興趣的,減少用戶不感興趣的內容即可。

提供多樣化、豐富的信息流是用戶能夠消費內容的關鍵,與此同時,用戶的進入伴隨着產品的發展過程中,在龐大的信息流中,必然會出現打擾到用戶的情況。因此需要設計一些規則來約束羣體的行爲,設計社區運營的規則,讓羣體的動機和行爲不超越規則,就會避免爆發嚴重的羣體矛盾。最終實現產品與內容生產者、內容消費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本文由 @菠蘿包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