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半年“暫停”,重新思考電影。

7月20日復工首日票房300萬+,首周票房累計過億,截至7月29日 ,據貓眼專業版顯示,全國復工影院達5900餘家,復工率達52.75%……行業有序復工,電影人信心重振。7月31日,《妙先生》《抵達之謎》《喬喬兔的異想世界》《刺蝟索尼克》《白雲之下》等一批新片的上映將繼續掀起影院復工後的觀影熱潮。

正如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海報的“重逢”主題,與電影重逢、與電影人重逢、與觀衆重逢,重逢時刻來之不易,面向未來,電影從業者也在挑戰面前摸索新的市場機遇。

作爲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來我國舉辦的首個重大國際性影視節慶活動,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以下簡稱上影節)的舉辦有着特殊意義。

在今年上影節現場,“冷靜”和“熱情”是最爲明顯的直觀感受——往年讓大家每天趕場的“XXX電影之夜”少了,各大公司的項目發佈會也沒來得及提上影節日程,炒高價電影票的黃牛少了,前往影院觀看電影的觀衆人數也少了。

“少”的背後有着疫情防控期間線下活動特殊安排的緣由,但“熱情”和“信心”卻又比往年更爲珍貴。

在上海影城排片表上,寫滿了電影票已售罄字樣。

在主會場金爵電影論壇、導演大師班、創投會等不同活動現場,電影人分享着這半年來的改變,而對於華語電影發展的新趨勢,在這些對話中,又可窺見一二。

製作:多元佈局,傳統電影公司與互聯網影企融合更深

製作日程被打亂、資金流回收困難,在被按下暫停健的六個月時間裏,如何對市場進行重新預估,項目列表又要如何重新規劃,是擺在各大影視公司面前的難題。

當熱錢退去,市場趨於冷靜,站在行業大洗牌的節點,電影人反覆“宣佈”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

在當下,合作成爲絕對共識。

此前,在《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國》《唐人街探案2》等多部高票房影片出品公司名單中,不乏騰訊影業、阿里影業等互聯網影企的身影,今年,互聯網影企陸續官宣其主控的頭部項目,傳統電影公司對互聯網影企打開大門,後者從參投者逐漸躍升爲主控身份。

今年,兩類影企相聚一堂,共同進行電影推介。騰訊影業與上海電影集團合作了紀念建黨100週年影片《1921》,中影與阿里巴巴聯合出品反映電商脫貧致富的影片《一點就到家》,這兩部直奔國慶檔的影片,可見其對收割票房的信心。

7月25日上影節開幕當晚,上影集團舉辦了今年影節期間爲數不多的“電影之夜”。賈樟柯執導的電影《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抗疫題材紀錄電影《息息相連》、東方奇幻電影《陰陽師之晴雅集》、反映經偵幹警赴海外緝捕犯罪分子的電影《獵狐行動》、懸疑犯罪片《第八個嫌疑人》等影片主創上臺推介。

同時,在電影之外,上影集團又在劇集方面進行佈局,王家衛監製的劇集版《繁花》、高希希執導的都市劇《了不起的生活》、年代商戰劇《光芒》等劇集也在活動中亮相。

與上影集團一樣選擇電影、劇集多元佈局的影視公司不在少數。今年4月,光線影業就曾發佈2020劇集片單,宣佈將陸續啓動包括《山河枕》《君生我已老》《她的小梨渦》《麒麟》在內的14部熱門IP的影視化。王長田在論壇表示,目前,光線傳媒簽約編劇達到了80位。抓人才、抓內容,影劇共生,成爲影視公司戰略佈局的一個重要方向。

多元展開影劇項目開發的還有新麗傳媒,在金爵電影論壇上,新麗傳媒高級副總裁李寧透露,目前,賈玲自導自演的電影《你好,李煥英》和陳正道導演的《祕密訪客》正在進行後期製作,不久會發布定檔消息。在未來,新麗傳媒還會在喜劇、現實題材等電影類型進行項目儲備,預計今年年底之前會開發2-3部院線電影。

值得一提的是,由新麗傳媒參與出品併發行的劇集《慶餘年》此次提名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多個獎項,而這也是騰訊影業在“新文創”戰略產業鏈開發的重要項目。

傳統影視公司與互聯網影企打通合作,多元佈局和影劇開發雙管齊下,積極進行項目儲備,好的作品,也在激活着市場熱情。

發行與放映:營銷方式與放映技術都將升級

上影節期間,博納影業總裁於冬多次呼籲要加大創作保證電影供給,這是基於市場儲備度的考慮。而在發行和放映環節,電影人又在思考電影營收模式的革新,打破依賴票房利潤的單一模式,激活電影放映空間,探索電商模式等,都是開拓華語電影市場迫在眉睫的方向。

在發行方面,影聯傳媒總經理講武生就提出要反思院線電影過於依賴票房的問題,他提到,如果把發行結合電商、直播、短視頻等其他領域,從雲發行角度打開市場,或是可以與製片公司共同探索的內容。

而在放映領域,升級影院放映設備的問題也被電影人熱議。

“當我發現在後期公司看到標準拷貝的畫面和觀衆在電影院看到的畫面差距很大後,我就一直呼籲電影院要提供對得起創作者和觀衆的放映環境和放映質量”,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傅若清談到,爲了強化影院的差異化屬性和高品質沉浸式觀影體驗,中影和華夏在廈門特別成立了電影融資租賃公司,就是想在後疫情時期爲影院提供設備更新的便利。作品提升、放映技術提升,才能真正留住觀衆。

面對疫情期間全球電影市場的變化,中國市場又會走向何方?

“在全球疫情嚴峻的情況下,我國較快走出疫情陰霾,這給行業一個很好的環境。”貓眼娛樂CEO鄭志昊說,對於消費者、影院的責任心和對於創作者的信心都不能丟失。用宣發反哺市場,通過參與出品和發行聯通產業上下游,今年,貓眼平臺參與出品的《風平浪靜》還入選了本次金爵獎,“現在,踏踏實實打磨作品纔會讓行業的春天更快回來”。

當前,影院復工程度需依照疫情防控舉措而定,以《花木蘭》《信條》爲代表的好萊塢新片一再推遲北美檔期,昨日,諾蘭新片《信條》宣佈確認引進國內上映。作爲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影院的有序復工和行業回暖,對於電影票房提振來說,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我相信經過疫情之後,電影工作者能夠拍出更有電影感的電影,能夠拍出更加適合在電影院大銀幕看的電影。因爲我們經過一百多天沒有電影的日子,我們重新理解了這個媒介,重新理解了怎麼展示這個媒介,電影院的美感在哪,美學在哪。”正如賈樟柯在論壇所說,這一特殊時期讓電影人重新思考電影與銀幕的關係、電影與觀衆的關係,電影人對於視聽美學的追求沒有停止,當行業信心在恢復,走過百年的電影藝術,終會在大銀幕釋放它的魅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