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中國著名的現代女作家,擅寫小說,其作品精彩絕倫,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她的作品震驚文壇,打造了一個屬於張愛玲的時代。那麼,1943年,年僅22歲的張愛玲,是如何著名文壇的?

1943年,一個春寒料峭的下午。一位瘦高清麗的青年女子,扶着一禮紙包,裏面藏着兩篇文稿,她叩響了“禮拜六”派小說家周瘦鵑的大門。她就是張愛玲。

自香港回滬後,她先是以英文寫稿,給英人辦的《泰晤士報》寫劇評、影評;又給家英文雜誌《二十世紀》寫稿,首篇是《中國人的生活與時裝》,近萬字,還配了她自己畫的髮型與服飾的插圖。刊物編輯梅涅特譽她是“極有前途的青年天才”。後來,她在強烈的創作欲刺激下,又開始用中文寫小說。經一位親戚黃嶽淵的介紹,她帶着寫好的小說來見周瘦鵑。

《沉香屑一一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這奇特別緻的標題,引起周瘦鵬極大的興趣。匆匆讀完,周瘦鵑連聲讚歎,斷言可與英國小說家毛姆的作品相媲美。當場表示兩篇立即刊用。後來發在1943年《紫羅蘭》5月、6月號上。立即轟動了當時的上海文壇。

當“第一爐香”點燃的時候,那香味就驚動了另一位編輯——編《萬象》月刊的柯靈。這張愛玲是誰呢?怎能找到她?意外地張愛玲登門了。

這天,一位女士穿着色澤淡雅的絲織碎花旗袍,氣度頗不俗,她自稱要找柯靈,她就是張愛玲。接談之後,非常投機,她帶來了一篇作品《心經》,還附有她手繪的插圖。後來發表在8月號《萬象》上。這一下,張愛玲脫穎而出,聲名傳遍上海。

就在1943年下半年, 先後又發表小說 《金鎖記》 《傾城之心》 《萊莉香片》 《琉璃瓦》 《花向》 《封鎖》 《桂花蒸,阿小悲秋》等。同時還寫了不少優美的散文,平靜地呈現了一個女性對於 “荒涼” 世界的直黨和觀感,客觀地再現人生中一切美好與醜惡的事物。

在碩果累累的小說中,以《傾城之戀》 《金鎖記》兩篇最爲出色,足以代表張愛玲的風格。《 傾城之戀》寫一對男女費盡心機的上等調情,相互戒備,欲擒故縱,最後因香港淪陷才完成世俗的婚姻。後來,張愛玲又把這小說改編成舞臺劇本,在大中劇團上演,導演是當年上海四大導演之一的朱端鈞,飾女主角的是羅蘭,飾男主角的是舒適,都是名重一時的演員。這使張愛玲的聲名又一次轟動上海。

《金鎖記》深受《紅樓夢》影響,出身卑微的曹七巧,嫁給殘廢的姜二少爺,受盡冷眼與歧視,丈夫死後,她性格異化,吞食子女的幸福。這陰鷙狠毒的形象可與王熙鳳相媲美。《金鎖記》出,引起一向惜墨如金的藝術家、名翻譯家傅雷的注意,立刻寫出評論,稱《金鎖記》“是張女士截至目前爲止最完滿之作,該列爲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

至此,張愛玲已經成爲文壇中舉重若輕的大拿。

這個多愁善感又才思敏捷的女子,用她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個形象鮮明的人物,她將女性意識的探索深入於歷史,用文化透視女性的心理屏障,作品可謂是文學的瑰寶。她告訴歷史,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還存在着不帶多少火焦氣的一角,在這一角里,一個遠年的上海風韻猶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