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明朝末年,中國經歷了百年一遇的小冰河時期,導致很多省份顆粒無收,再加上蝗災,旱災,鼠疫爆發,讓明朝更是雪上加霜,加上北方的滿清韃子叩關已久,爲了對付八旗鐵騎,朝廷不得不加重賦稅,這也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他們落草爲寇,在明朝內部掀起動亂,其中聲勢最爲浩大的就是闖王李自成。

李自成,是陝西榆林米脂縣人,曾經是一名驛卒,原本也是喫的皇糧,因爲丟失公文而被裁撤,公元1629年,李自成投奔高迎祥,加入了農民起義軍,他有勇有謀,很快就受到了器重,後來他採用軍師李巖的建議,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部隊一下子擴張到百萬之衆,百姓紛紛擁護李自成,喊出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

公元1644年3月,也就是崇禎17年,李自成的大軍兵臨居庸關,明朝將領唐通不戰而降,京城門戶洞開,李自成一路打到西直門,只要攻破京城,明朝覆滅就在眼前,但這時候李自成卻派人和崇禎談判,並提出了三個條件,第1個是封李自成爲西北王,還將陝西,甘肅一帶的領土劃給他,第2個就是崇禎皇帝要犒軍百萬,給予足夠的軍餉。

第3個是我可以幫你帶兵攻打滿清,但是絕對不奉召,也就是聽調不聽宣,最後崇禎皇帝沒有答應,3月19號清晨,明朝兵部尚書張縉彥投靠闖王,打開正陽門,起義軍一路攻佔紫禁城,百官全部各自逃命,崇禎皇帝無奈之下,爲了遵守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承諾,帶着太監王承恩去煤山上吊自殺了,大明王朝徹底崩塌,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甲申之變。

那麼崇禎皇帝在面對危局的時候爲什麼不先答應李自成,然後再徐徐圖之呢?其實有兩個原因,第1個是明朝歷代皇帝都有嚴訓:臨外敵入侵,大明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2個原因是李自成已經兵臨城下,之所以肯談判,無非是怕部隊攻佔城傷亡慘重,所以打着談判的幌子動搖京城人心,深諳帝王之道的崇禎肯定已經看明白這一點。

所以崇禎皇帝不答應李自成是理所當然的,可惜李自成雖然拿下了京城,建立了大順政權,屁股還沒坐熱,就被北方的滿清鐵騎打回了老家,兵敗如山倒,最後在湖北省九宮山被忠心明朝的程九伯殺死,也算是天理報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