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國古代的王朝更替和歷史變遷,有人曾提出一套理論學說,即戰國時期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以五行相生的理論,來解釋中國不同朝代更替的現象。

五德終始說的基礎,是戰國時期一度流行的陰陽五行思想,因爲這套理論比較玄乎,很多說法都可以往這上面附會,以致每個朝代進入動盪時期時,圖讖之說就大爲流行。漢代以後,圖讖融入儒家經義,發展出了讖緯學。

讖緯,就是一種預言。秦漢兩代,都有過非常著名的亡國預言,比如“亡秦者胡也”,以及“代漢者,當塗高”等。

自先秦至清末,讖緯迷信說法一直在官方和民間都大有市場,從未中斷,貫穿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

在清朝,有一則預言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那是在努爾哈赤所在後金時期,女真葉赫部對愛新覺羅部的一個詛咒:“滅建州者葉赫。”

這則預言,在官方史料上並沒有明確的出處,而主要見於清人的筆記小說。雖然在清朝愛新覺羅氏與葉赫氏並不存在互相仇視的關係,更不存在葉赫氏不得入宮爲妃的說法,但這則預言卻是廣爲流傳。

此預言出現的原因,是由於清朝的奠基人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擴張地盤、建立後金時,女真扈倫四部均被其所滅,葉赫部便是其中之一。而且努爾哈赤攻打葉赫部的一條主要理由,是葉赫部出爾反爾,把許配給他的絕世美女“葉赫老女”改嫁他人。

努爾哈赤著名的“伐明七大恨”中,有一條便是“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所以許多人將“滅建州者葉赫”解讀爲清朝將因葉赫氏的女人而亡。

而到清末,清朝果然亡於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之手,清初流傳的這則預言,不幸言中。

上面這則預言,是出現在明末清初,而到清末之時,還有一人也作出了大清滅亡的預言,這個人就是晚清政壇上的一位重量級人物,恭親王奕訢。根據近人王照所著的《方家園雜詠紀事》記載:

“恭忠親王奕訢曾言,我大清宗社乃亡於方家園。”

方家園是北京朝陽門裏面的一條巷子,現在也還存在,不過改名爲了芳嘉園。方家園巷子雖小,但卻是枝頭低能出鳳凰的寶地。晚清著名的桂公府座落於此,是慈禧、隆裕兩位太后的母家。

在書中,王照並沒有記載恭親王說出這句話的具體時間。但從那時的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發生在光緒十年(1884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奕訢被罷黜賦閒的十年之間。

奕訢作爲晚清時期身份最爲尊貴的皇親貴胄,卻也說出大清將亡的喪氣話,可見他對當時的朝堂政治已經非常失望。而說大清宗社亡於方家園,則是感嘆祖宗辛苦建立的基業,竟被慈禧一家用裙帶關係所操持。

自同治新政以來,因爲有慈安太后和恭親王的聯合牽制,讓慈禧太后無法一手遮天。但自慈安太后去世後,慈禧太后一人地位尊崇,漸成無法壓制之勢。

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以中法戰事不利爲由,發動甲申政潮,將以奕訢爲首的全班軍機大臣全部替換,讓恭王投閒置散,並將醇王奕譞取代其地位。

奕譞正是慈禧的妹夫,從此朝堂上徹底失去制衡慈禧的力量,晚清之政治成爲婦人政治。慈禧擅長政治上的權力制衡,但缺乏政治遠見,醇王的政治能力亦遠遜於恭王。

恭親王被罷免後,慈禧膨脹的個人權力慾望,和朝廷糟糕的政治生態,已經無法應對西風東漸下來自外部的威脅,政治體系的崩潰只是早晚。因此恭親王有大清亡於方家園一嘆,卻不料也一語成讖,準確預言了清初的滅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