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来丽旅游的客人,可能都听导游介绍过“木”“和”两大姓的来历,而误以为在丽江古城只有这两大姓。其实不然,在丽江古城有200多种姓氏,可能是国内姓氏最多的古镇之一了。今天,小编就从纳西族学者杨福泉老师的著作《象形文字写春秋:纳西族》中选编一篇文章,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科普。

汉、纳西两族文化的融合,以丽江古城最为典型。这一点,除了反映在纳西古乐上,反映在古城的建筑上,还从丽江古城的居民人口姓氏上得到反映。

@Volume彬 摄

丽江古城的居民来历相当复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地道的纳西土著,他们是最早居住在古城原址周围村寨的纳西人,比如从吉瓦村沿玉河居住的村落,以及随木氏土司迁到古城来的纳西军民。他们的后裔至今大多保留着“木”与“和”这两个纳西族中最为常见的姓氏。明代,因纳西族木氏土司广泛吸收汉族文化,广交中原名士,从内地引进文化、医疗、教育、建筑、开矿、工艺制作等人才,由此吸引一些汉族人口迁移到丽江。丽江古城相当多的居民是明清时期移民到丽江的,后来逐渐被纳西人同化,最终成为纳西族的一员。

据历史学家研究,整个云南在明代以前,该省的人口状况一直是土著民族占大多数,明朝实行军屯制度,大量的汉族士兵携带家属来到云南,同时带来汉族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于是,很多少数民族逐渐被汉族同化,汉族人口慢慢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

明、清两代,是云南土著不断地被汉族同化的时期,然而,同时期的丽江“纳西古王国”却剑走偏锋,它以一种神秘的力量同化着无数前来此地的汉族移民。据调查,丽江古城及近郊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有138个姓,20世纪50年代后新增的姓有89个,这200多种姓氏中,如张、王、李、赵、杨、孙、钱、江、蒋、桑、姚、吕、曹、曾、黄、易、赖、苏、姚、阙、邱、宣、吴、杜、傅等等,这些常见和不常见的代表汉族的姓氏,在丽江古城都可以找到,而这些外来的汉姓人家,无一例外地讲着纳西语,娶纳西妇女、嫁纳西汉,穿纳西服,成了地地道道的纳西人。

唐新华 摄

丽江古城,最终成为一个汉族传统文化和纳西民族文化相融在一体的城邦,相当多的古城居民身上,涌流着纳、汉两族的血液。自明代以来,一批又一批定居古城的汉族移民陆续接受了纳西人的语言、服饰以及生活习俗,而最终成为纳西人,与此同时,他们带来的种种汉文化也融进了纳西王古国的灵魂和肌体中。在历史的进程中,还有不少藏、白等民族的民众也定居于这雍容大度的古城,与纳西人通婚,最后成为纳西人。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共存互补,使这座古城不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丽江大研古城是一个外来移民和原住民高度融合的小城,有220多种姓氏,是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外来移民和原住民的融合。居住在古城里的汉族同胞大都也都会讲纳西话,很多移民时间长了,就逐渐成了纳西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