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的舞臺上,民間素有"三國二十四名將"之說。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槍神張繡和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和姜維。

這首打油詩,道出了三國二十四位名將,分別是呂布、趙雲、典韋、關羽、馬超、張飛、黃忠、許禇、孫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淵、張遼、張郃、徐晃、龐德、甘寧、周泰、魏延、張繡、文丑、顏良、鄧艾、姜維。

這二十四人,是魏蜀吳三大陣營的將領代表。他們或勇猛無敵,或智勇雙全。

其實除了這二十四人,後三國有一員名將,能和這二十四人並列。

這員名將是誰?

文鴦!

《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裏,文鴦的武勇表現,絕對厲害。

演義這樣描寫:原來文鴦軍馬先到,一擁而進,在寨中左衝右突;所到之處,人不敢當,有相拒者,槍搠鞭打,無不被殺。鴦只望父到,以爲外應,並不見來。數番殺到中軍,皆被弓弩射回。鴦直殺到天明,只聽得北邊鼓角喧天。鴦回顧從者曰:"父親不在南面爲應,卻從北至,何也?"鴦縱馬看時,只見一軍行如猛風,爲首一將,乃鄧艾也,躍馬橫刀,大呼曰:"反賊休走!"鴦大怒,挺槍迎之。戰有五十合,不分勝敗。正鬥間,魏兵大進,前後夾攻,鴦部下兵乃各自逃散,只文鴦單人獨馬,衝開魏兵,望南而走。背後數百員魏將,抖擻精神,驟馬追來;將至樂嘉橋邊,看看趕上。鴦忽然勒回馬大喝一聲,直衝入魏將陣中來;鋼鞭起處,紛紛落馬,各各倒退。鴦復緩緩而行。魏將聚在一處,驚訝曰:"此人尚敢退我等之衆耶!可併力追之!"於是魏將百員,復來追趕。鴦勃然大怒曰:"鼠輩何不惜命也!"鞭撥馬,殺入魏將叢中,用鞭打死數人,復回馬緩轡而行。魏將連追四五番,皆被文鴦一人殺退。後人有詩曰:"長坂當年獨拒曹,子龍從此顯英豪。樂嘉城內爭鋒處,又見文鴦膽氣高。"

在《資治通鑑》裏,也有對文鴦武勇的描述。

欽子鴦,年十八,勇力絕人,謂欽曰:"及其未定,擊之,可破也。"於是分爲二隊,夜夾攻軍。鴦率壯士先至鼓譟,軍中震擾。師驚駭。所病目突出,恐衆知之,齧被皆破。欽失期不應,會明,鴦見兵盛,乃引還。師謂諸將曰:"賊走矣,可追之!"諸將曰:"欽父子驍猛,未有所屈,何苦而走?"師曰:"夫一鼓作氣,再而衰。鴦鼓譟失應,其勢已屈,不走何待!"欽將引而東,鴦曰:"不先折其勢,不得也。"乃與驍騎十餘摧鋒陷陳,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師使左長史司馬班率驍將八千翼而追之,鴦以匹馬入數千騎中,輒殺傷百餘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騎莫敢逼。

《三國志》沒有對文鴦單獨列傳,因爲文鴦屬於西晉初年名將,儘管在三國後期有出色表現。

文鴦事蹟散落在《三國志》毌丘儉、孫峻、孫綝、諸葛誕、呂岱等傳中,此外《晉書》、《晉紀》、《魏氏春秋》、《漢晉春秋》等其他史料上也有零星記載。經過拼湊,我們終於可以知道文鴦的大致生平了。

綜合史料,文鴦的人生歷程浮出水面。

文鴦(238~291年),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末晉初名將,曹魏揚州刺史文欽之子。

勇猛善戰,起初依附大將軍曹爽,效忠曹魏。司馬師廢黜曹芳後,參加毌丘儉淮南勤王。兵敗後投奔東吳。隨諸葛誕發動淮南兵變,討伐司馬昭。文欽被諸葛誕殺害後,歸順司馬昭,被封關內侯。西晉建立後,任平虜護軍,後拜平西將軍,都督涼秦雍州三州軍事,大破西部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威震天下,遷護東夷校尉,坐事免官。

西晉永平元年,爲東安王司馬繇(諸葛誕外孫)所殺,時年五十四歲。

縱觀文鴦一生,勇武無比,亦有一定智謀。可惜命運多蹇,壯志難酬。

文鴦起初依附曹爽,因爲曹爽是魏國大將軍,文鴦這樣做很合理。朝中有大樹,好乘涼啊。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年輕的文鴦渴望建功立業,位列朝班,無可厚非。

誰知曹爽被司馬懿誅殺,大樹轟然倒塌,文鴦和父親文欽十分憤怒,無可奈何。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掌握了朝中大權,皇權旁落。毌丘儉起兵討伐司馬師兄弟,文鴦當然支持,因爲司馬氏搞死了曹爽,作爲曹爽的鐵粉,文欽父子肯定反抗。

可惜毌丘儉空有雄心,能力不行,很快被司馬師兄弟擊敗,文鴦只得隨着文欽,投奔吳國。

此時文鴦心裏,依然恨司馬師兄弟,身在東吳,不忘爲曹爽報仇,忠心可嘉。

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曹魏甘露二年(257年),徵東大將軍司馬誕起兵討伐司馬昭,文欽、文鴦積極參加,以吳國援軍的身份,加入這場戰爭。

最終父子倆空歡喜一場,缺少謀略、目光短淺的司馬誕斬殺了文欽,文鴦心如死灰,投奔司馬昭。儘管這是違心之舉,但文鴦走投無路。他不想回到東吳,因爲回去後,沒有軍功,肯定被東吳冷落。而投奔司馬昭的話,司馬昭如果收納,就能攻打司馬誕,爲父報仇。

國恨家仇揉於一身,此時19歲的文鴦,滿身傷痕,難以言表。

諸葛誕很快失敗了,身死族滅,文鴦總算爲父親報了仇。

估計那時文鴦母親活着,要求文鴦兄弟爲父報仇。文鴦當然遵母命,常言道,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曹爽和父親哪個重要,當然父親重要。曹爽被司馬懿誅殺,曹爽本人有很大的責任,誰讓他貪圖享樂不理國政呢。

文鴦此時的選擇,於情於理,並沒有大的錯誤。

西晉一統天下後,文鴦大破西部鮮卑,使胡人二十萬人歸降,立下了大功。

但晉武帝司馬炎見了文鴦,不喜歡文鴦的言行舉止,找了個藉口,撤了文鴦的職。

司馬炎不是英明的皇帝,文鴦是位優秀的將軍,千里馬遇不到伯樂,只能投閒置散。

但文鴦並沒有過上安穩的日子,因楊駿謀反一事,司馬誕的外孫司馬繇心胸狹窄,見文鴦被晉室輕視,遂爲司馬誕報仇。因爲當初文鴦背叛了司馬誕,導致司馬誕兵敗被殺,司馬繇決定報復。

司馬繇上書,稱文鴦參加了楊駿的謀反!

此時司馬炎已死,晉惠帝司馬衷在位,皇后賈南風掌握實權。司馬繇的誣告起了作用,賈南風正沒機會除掉名滿天下的文鴦呢,利用這個機會,把這塊絆腳石移掉。

公元291年,文鴦被無辜殺害,還被夷滅三族,落了個可悲的下場。

一代名將,悽慘落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