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90後的童年時光中,一定有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美好回憶,記得當時一度以爲火焰山是杜撰出來的地點,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熱到冒火的地方。後來才知道,火焰山就真實存在於新疆吐魯番盆地。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生活在火焰山下的村落——新疆吐峪溝麻扎村。

火焰山雖高溫難耐、寸草不生,但火焰山山體卻又是一條天然的地下水庫的大壩。正是由於火焰山居中阻擋了由戈壁礫石帶下滲的地下水,使潛水位抬高,在山體北緣形成一個潛水溢出帶,有多處泉水出露,滋潤了鄯善、連木沁、蘇巴什等數塊綠洲,從而也造就了這一帶的生命。麻扎村就是鄯善縣吐峪溝鄉的一個自然村。

麻扎村是新疆現存的最古老的維吾爾族村落,已有1700餘年歷史,至今還保存着維吾爾族最古老的民俗風情,有“民俗活化石”之稱。是西部最具神祕色彩的地方,也是世界多種著名宗教歷史文化的交匯地。

麻扎村信仰伊斯蘭教,它的名字和空間佈局就帶有非常明顯的宗教標誌。“麻扎”是阿拉伯文的音譯,意爲“聖地”、“聖徒墓”,主要指伊斯蘭教顯貴的陵墓。麻扎村全稱“麻扎阿勒迪村(Mazar Aldi)”,本意爲“聖墓前的村莊”,村子因坐落在艾蘇哈卜·凱赫夫麻扎的前方而得名,村中人多爲聖地守墓人的後代。

麻扎村以清真寺爲中心,與山坡上的七聖人墓遙相對應,民居散落四周,形成統攝全村的格局。信奉伊斯蘭教的村民固定功課就是去村落對面的“聖人墓”朝拜,遠近的教民也紛紛來這裏做禮拜。不僅如此,麻扎村“聖人墓”是世界七大聖墓之一,在整個中亞的穆斯林中,能來這裏朝聖是一種榮耀,因此也被譽爲“東方麥加”。甚至有人說,到麥加朝聖前一定要先到吐峪溝麻扎村朝聖,現在每年前來朝覲的大陸、香港、澳門、臺灣,以及德國、土耳其等地的穆斯林依然絡繹不絕。

村子背後,還有一個開鑿於兩晉十六國時代的千佛洞。起初,佛教文化在這個小小村落散播千年,直至明洪武二年(1392年)前後,東察合臺汗國黑的兒火者汗以武力攻佔吐魯番盆地,強制當地居民皈依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在麻扎村發生了慘烈的撞擊。最終,佛教僧侶或亡或敗走,伊斯蘭教從此在麻扎村紮根,這個遺留下來的洞窟讓後世人對當時的佛教盛景可窺一二。

吐峪溝千佛洞,也叫“丁谷寺”,是吐魯番地區現存於高昌時期最早、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石窟羣,大約開鑿於公元3世紀,比敦煌莫高窟開鑿還早近百年,具有無可估量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這個古老的村落是絲綢之路必經的村莊,馬可波羅也曾在這裏落腳。依山依坡掏挖而成的窯洞、二層樓房結構的建築……如今的麻扎村,保留着大量維吾爾民族的傳統民居。這些傳統民居,沒有身着多彩的外衣,全是黃黏土生土建築,一色的土木結構,卻爲世代村民抵擋住了來自火焰山的炙熱,住在這些房子裏異常涼爽。

遙望村莊,它就像一個被遺棄的廢墟,焦黃的土色與火焰山連成一片,毫無生氣,走進村莊一派生機的景象卻驚豔了眼球。綠色的桑樹和葡萄藤錯落有致地散落在每家庭院;外表單調的黃粘土民居,室內卻是色彩斑斕的世界。

他們在壁龕設計、掛氈、天花彩畫、室內柱廊、石膏飾件上各具特色與創意,使用的器具都色彩鮮豔,按照維吾爾族的傳統,凡是人的眼睛能夠看到的地方,都應該精心地裝修。

也許,對於生活在色彩單調的沙漠戈壁中的人來說,對色彩豔麗的圖案有着強烈的嚮往,同時也體現着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滿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