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中國在很長時間內,都是農業社會,有着悠久的農業生產歷史。而農業生產活動,受氣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自然區位條件的制約,特別是受氣候條件的制約,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不違農時,爲此,我們的祖先發明瞭中國的傳統曆法,也就是俗稱的農曆。

二十四節氣之處暑

中國農曆是根據月相的變化週期,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爲一月,參考太陽迴歸年爲一年的長度,並且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迴歸年相適應。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來確定的,反映的是季節的變化,是我國在農耕社會時期重要的農業生產指導策略,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預知氣候冷暖雨雪的重要依據。

二十四節氣表

二十四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處暑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也就是太陽達到黃經150°時,約在立秋節氣之後15天,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一般每年在公曆8月下旬,2018年8月23日爲今年處暑節氣。

處暑節氣

處暑節氣是一個氣象學意義上反應氣溫變化的節氣,處暑即爲“出暑”的意思,也就是說一年中最爲炎熱的季節即將過去,處暑節氣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開始逐漸下降。另外,處暑之後,我國除了華南和西南地區之外,由於夏季風勢力開始減弱,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雨季即將結束,降水開始減少,即將迎來秋高氣爽的天氣,即將進入氣象學意義上的秋天。

處暑

處暑節氣氣溫和降水的變化是量變達到質變的過程,其根本原因是太陽直射點的南移,在夏至節氣,也就是6月22日前後時,太陽直射點位於北迴歸線,處於最北的位置,北迴歸線以北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此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迴歸線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開始減小,但是太陽輻射和氣溫之間有滯後性,此後雖然直射點南移,但是北半球各地依舊處於高溫炎熱的夏季,到了處暑節氣,氣溫狀況開始扭轉,天氣轉涼。

處暑迎秋

處暑節氣作爲氣象學意義上秋季的開始,在我國各地都有在處暑節氣前後“迎秋”的習俗,當然處暑節氣之後也偶有“秋老虎”來發威的。處暑節氣前後也恰巧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俗稱“作七月半”,是一個“鬼節”,我國各地都有各種習俗來超度鬼魂,比如放河燈就是其中的一種形式,據說放河燈是爲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以示紀念。

放河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