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

西南第一酒鎮

清末民初,西南地區有兩大酒鎮,一個叫茅臺,另一個叫白沙

因酒而聞名的千年古鎮

茅臺鎮就不多說了,茅臺酒在清朝中晚期就比較有名。但位於現在重慶江津的白沙鎮,其實也是當時的一個因酒而出名的鎮。同樣從清朝中晚期開始,白沙燒酒遍佈全川,很多地方紛紛打出“白沙燒酒”的招牌。同爲燒酒,白沙燒酒的價格就要比其他燒酒貴。

從產量來看,出產於白沙鎮的白沙燒酒,年產超過1000萬斤,遠遠超過了同時期的茅臺鎮,以至於茅臺酒的大本營遵義一帶,每年都要從白沙進銷230萬斤以上的白沙燒酒。

白沙和茅臺,成爲從清朝中晚期直到整個民國時期,全西南僅有的兩個以酒而聞名的鎮。從生產規模、覆蓋率等指標看,當時的白沙鎮,甚至遠超了茅臺。

白沙 · 起源

江津白沙於北宋建鎮。建鎮時間,應在公元987年。元豐三年的《元豐九域志》卷八記載,雍熙四年(987年),南平縣併入江津縣。此時,江津有七鄉十四鎮,白沙屬十四鎮之一。白沙建鎮距今已有千餘年曆史,是名副其實的千年歷史古鎮

據白沙鎮志記載,早在乾隆年間,白沙鎮上就出現了一條“槽坊街”——整整一華里長的槽坊街,街上基本都是酒坊(槽坊),這是目前全西南有據可查的最早的白酒產業園

白沙燒酒,應始於明末清初。《白沙鎮志》記載:

清朝初年,白沙釀酒業興起,到其盛時有槽坊300餘家。白沙燒酒馳名全國,槽坊多建在鎮西驢溪河畔,長約一華里,甚爲壯觀。

驢溪河,緊鄰白沙鎮,許多釀酒者爲了取水方便,直接在驢溪河畔建起了槽坊,長此以久,便在鎮西形成了一條長約裏許的“槽坊街”。

清乾隆時期,槽坊(釀酒)業十分發達,老街上商鋪林立,酒幌飄展,槽坊相連,四季酒香繚繞,划拳猜拳聲不斷,白沙“槽坊街”由此而得名。

同期,此地出現了全西南最大規模的釀酒產業園,在那個一切都慢的時代,沒有上百年的積累(資金積累、技術積累、市場積累、人才積累),是不可能形成這麼大的釀酒產銷集羣的。

白沙鎮還建有供奉酒神的杜康廟,目前,尚沒有發現在其他鎮一級行政單位,還有第二座由酒業行會修建的供奉酒神的杜康廟。連當年的重慶市酒業公會,也沒有修建自己的杜康廟。所以,如果沒有相當規模的酒業行會,不太可能修建這個需要常設工作人員、經常舉辦行會活動的廟宇。

光緒三年(1877年),白沙鎮設立官運鹽務分局,管理川黔兩省部分地區的鹽務運銷,並設立鹽務巡防哨官,駐清軍40人。

曾是四川四大名鎮之一

茅臺酒業之所以興盛,主流說法是因爲當地的鹽運發達,鹽商比較多。有錢的鹽商對酒的品質要求比較高,所以催生了茅臺酒。而茅臺的鹽,卻主要從白沙運銷而來。運銷茅臺的川鹽,從合江起運,水運到貴州的赤水、習水、茅臺一線,稱爲“仁岸”(仁懷的仁)。這條線,清末民初由白沙人張玉琰承運。張還在合江、茅臺,分別設立了鹽業分號。

“仁岸”還培育了很多江津籍的大鹽商。比如著名鹽商古玉輝,就是在清末依靠這條線發財的江津人。而著名的郎酒,就是古玉輝發跡後,借用茅臺酒的技術,在二郎灘投資興建的。從這個角度看,白沙和茅臺,也是真有淵源啊。

白沙一帶的商業格局宏大,涉及的行業非常多,加之位於長江邊上重要津渡——1928年出版的《古今地名大辭典》,對白沙的介紹就是:“白沙場在四川江津縣西南八十餘里,大江津渡處也。”所以,“每逢趕場,四方八面有幾萬人來此貿易”(劉子華:《白沙歷史沿革簡述》,《江津文史資料》第三輯)。

通過從康雍乾到道光這兩百來年的發展,白沙鎮終於列名四川四大名鎮之一——江油中壩、江津白沙、射洪太和(一說渠縣三匯)、金堂趙家渡。

這個時期的白沙鎮,其繁華程度,甚至超過江津縣城。1936年出版的《四川經濟調查》第6卷《江津調查》一文中,這樣寫道:

江津酒著名產區白沙鎮,濱長江南岸,水運一日可達重慶,數十年前,商務之繁盛,遠過於江津縣城數倍。

獨具魅力的白沙燒酒

1904年,重慶成立重慶總商會。5年後,“白沙鎮商務分會”成立。這是重慶第一個鎮級商會聯合會。民國十一年(1922年),白沙成立“白沙酒業幫會”,到1929年,白沙鎮商會已有酒業、米糧、花紗、藥業等幫會陸續成立,1930年,直屬商會增加到30個。1936年,白沙鎮商會改組,改各個幫會爲同業公會,一共有31個同業公會。由此可見白沙工商業發展程度。

抗戰時期,上百個機關、學校等單位被安置進白沙。白沙成爲重慶三大文化區之一(沙磁文化區、北碚文化區、白沙文化區),同時也是當時四川文化四壩——江津白沙壩、北碚夏壩、重慶沙坪壩、成都華西壩——之一。

白沙酒業,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和整個白沙鎮的工商業同步,甚至略有領先地發展起來的。

清末詩人趙熙,有一次沿長江而下前往重慶時,路經白沙,在距白沙十里外,趙熙就聞到了白沙的酒香,詠詩一首:

十里燈籠五百家,

遠方人豔酒堆花。

略陽路遠茅臺儉,

酒國春城讓白沙。

趙熙詩中的“略陽路遠茅臺儉”一句,是說陝西略陽這地方,雖然出好酒,但是太遠了。而著名的茅臺呢,酒雖然好,但是地方太窮。“酒國春城”,泛指酒鄉,古人經常以“春”指代酒。這裏的意思是,白沙纔是真正的酒鄉呀。

1944年,愛國將領馮玉祥到白沙募捐宣傳抗日時,喝了江津白沙燒酒後,感慨地吟詩讚道:“好水不過驢子溪,好酒不過老白乾。”

不但詩詞裏面時有白沙燒酒的影子,連當時的川江民歌也唱到白沙燒酒。重慶的世界級非遺“川江號子”裏面,有一首從清朝就開始在川江上流行的號子:“川江兩岸有名堂”。

這首著名的船工號子,介紹了很多川江兩岸的名勝特產,其中還專門提到了“白沙燒酒”:

人老頭昏船打晃,

“石鼻子”轉彎要貼牆。

合江開的纖藤廠,

小小鋪子接灘王。

王場修成一條槓,

滿壩青果皆成行。

柏石盤修在盤盤上,

賽瓶灘草鞋穿起拜得堂。

九層巖老二把人搶,

“三拋河”、“牛皮攆”要慢慢商量。

朱沱升起籮筐樣,

官溪出硝和硫磺。

油溪甘蔗根根甜,

白沙燒酒噴噴香。

……

可見白沙燒酒當時在民間的影響力。

除了在詩詞、民歌中頻繁亮相。白沙燒酒作爲當時四川白酒的第一品牌,各地爭相購買。在很多地方,白沙燒酒的價格比其他燒酒都要高出不少。

燒酒,作爲清朝和民國期間的西南民間主要酒種,在川渝兩地銷量非常大。在清末,燒酒在川渝兩地的銷量就突破了兩億斤,所有的縣市,都有自產酒、外來酒,其中,白沙燒酒是絕對的王者。

宣統元年(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覽》,收錄了當時四川很多地方的白酒銷售種類、價格,在這本書裏面,白沙燒酒和茅臺酒,是僅有的兩款以產地所在鎮級單位命名的白酒。

白沙酒的這段幾乎被人遺忘的光榮歷史,在2019年,終於被《被遺忘的光榮——大歷史視野下的重慶酒史》一書呈現出來。本書由重慶著名文史專家司馬青衫所著,耗費了幾年的時間研究發掘。

到2020年,這段光榮的歷史又被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東水門老街的重慶高粱酒文化體驗館所展示。

這座體驗館,是第一座重慶酒文化博物館,在其重慶酒歷史陳列館和高粱酒釀造技藝館中,把關於重慶酒的3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其中包括曾經的西南第一酒鎮白沙鎮的千年歷史文化和釀造技藝等,首次對外完整展現,爲重慶的歷史文化填補了一項空白。

作者:司馬青衫

來源:水煮重慶

編輯:胡佳興 編審:吳 剛

值班編委:易志慧

總編輯:羅玉江

點擊下圖進入江津區融媒體中心網絡問政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