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的過程中,不少人將重心放在胎兒的發育狀況,像注重有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營養,通過B超觀看胎兒在不同孕期的發育情形等。提醒孕媽除了把焦點放在胎兒身上,也別忘了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在懷孕期間養成這些生活習慣,更能夠維持身體的免疫力,減少病菌入侵的機會。

1.定期喝水

孕媽每天補充足夠的水分,對於自己及胎兒的健康都非常重要!建議孕媽一天至少要補充2,000c.c.以上的水分,生理系統才能正常運作、維持平衡,並將重要的養分帶給體內所有器官和腹中胎兒。

準媽媽可隨身攜帶水瓶以方便喝水。感到口渴代表身體已經缺乏水分,因此建議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水,或一口氣喝一大杯水,而是以定期補充、少量多次爲原則。

2.洗手

雖然COVID-19的疫情已經逐漸趨緩,但提醒孕媽還是要注意個人衛生,才能避免細菌跑進體內,增加生病的機會。大部分的人洗手時間較短,或是主要清潔手背、手掌,比較容易疏忽像指縫、手腕這些地方。洗手時要搭配使用肥皂、洗手液,按照口訣:內、外、夾、弓、大、立、腕,清洗手的每個部位,並維持大約40~60秒。

3.穿寬鬆衣服

懷孕期間因爲體內荷爾蒙的變化,陰道分泌物增加,穿得太合身,比較容易增加陰道感染的機會,因此建議在懷孕時挑選寬鬆、通氣的衣服。

隨着懷孕週數增加,準媽媽的肚子越來越大,子宮也因爲胎兒的成長而被撐大,並壓迫下腔靜脈影響靜脈迴流,使下肢、骨盆部位的血液循環變差,容易出現水腫的狀況。

有些準媽媽會穿壓力褲以改善水腫,雖然壓力褲可協助讓下肢血液循環較佳,但由於壓力褲仍會包住會陰部,容易因此讓陰部較悶熱,由於孕期水腫大多發生在小腿、腳踝等部位,因此若準媽媽想改善水腫,可以改穿彈性襪,以協助讓腿部的血液循環更好。

4.運動

運動能讓準媽媽的心肺功能變更好,也有助於生產!如果準媽平常就有運動的習慣,由於比較能控制身體的肌肉,也較容易在生產時用力,讓生產的過程更加順利。

懷孕的過程中,由於身體重心會隨着子宮變大而向前移動,進而挺起腰部讓身體重心向後以達平衡,久而久之,腰部、背部也會承受較大的壓力,因此容易產生腰痠背痛的狀況,孕媽可適時通過一些伸展運動緩解身體的痠痛。

如果準媽媽懷孕前沒有運動習慣,建議不要做較劇烈甚至負重的運動,像是若以前平時沒有運動,懷孕期間突然開始跑步,會導致心肺輸出量較大,身體容易感到不舒服。對於過去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建議可嘗試快走、散步、做瑜珈等比較溫和的運動。

5.放慢動作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曾遇過在久坐、久蹲或長時間躺臥後,站起來時一瞬間感到頭暈目眩。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狀況呢?

這些都是姿勢性低血壓很常見的表現,當在短時間內變換姿勢,身體來不及適應體內血壓的變化,就容易出現頭暈、身體不舒服的狀況。雖然姿勢性低血壓並不是很嚴重的狀況,但準媽媽如果頭暈而重心不穩、跌倒,也可能對於自己跟胎兒的健康造成潛在的危害。

孕婦在改變姿勢時,可以將一個動作分解成較多步驟,像是如果本來躺在牀上,先改成側躺的姿勢、再慢慢坐起來,而非直接從牀上坐起來。

另外,懷孕時身體比較容易感到疲憊,比較急性子的孕婦更要注意不要走太快,儘量放慢動作,降低跌倒的風險。

6.預留休息時間

懷孕期間經歷着許多重大的生理變化,隨着懷孕週數增加,肚子越來越大,也比較容易感覺疲累,需要好好放鬆休息。有些人懷孕後仍然需要工作、或者閒不下來,忙碌於許多大大小小的活動,這時更要注意預留休息的時間,以免因爲過勞而對自己的身體、胎兒造成危害。

當準媽過於疲累可能會引起宮縮。每個人對於宮縮的感受會有些差異,像是有些人會感覺腹部緊緊、悶悶的,有些人則會覺得腰痠。當孕媽的肚子變大,承受較多重量,同樣也會覺得腰痠,但若腰部感覺到一陣陣的痠痛,而非持續性腰痠,則可能是宮縮的跡象。

如果準媽發生上述的狀況,通過休息就能緩解身體不適,通常不需要太擔心,但如果持續有宮縮的狀況,則建議進一步就醫,醫生會藉由檢查評估是否安胎。

懷孕時多喝水容易引起水腫嗎?

孕期水腫和喝水沒有直接關聯,引起水腫的主要原因分爲生理性及病理性兩種,生理性指孕期生理變化,由於隨着懷孕週數增加,準媽的肚子越來越大,壓迫到下腔靜脈進而影響下肢及盆腔靜脈,導致血液循環、靜脈迴流能力變弱,病理性則可能起因於孕期疾病,如妊娠高血壓、先兆子癇所引起。

如果平常補充的水分不足,身體反而無法進行新陳代謝,使鹽分停留在身體內,讓水腫的情況更加嚴重,甚至在尿液中會因爲脫水而產生酮體,可能對寶寶造成健康的損害,因此,懷孕期間不用減少喝水的頻率,反而要更加註意定期補充水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