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和孩子談論生死?這裏有一份建議

澎湃號·湃客“懂點心理學”專欄由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師生撰寫,內容聚焦時事熱點,科普生活知識,涉及親子教育、家庭關係、職場之道等諸多方面。將心理學應用於日常,讓生活更加精彩。

撰文/ 潘曉紅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講師

運營/ 楊曉

在工作實踐中,我經常需要幫助處理家庭教育和孩子發展的問題,經常感到在家庭教育中親子溝通的不通暢:家長通常只想表達自己想表達的,而沒有和孩子建立連接;父母沒有聽見孩子的內在情緒,處於情緒激發中的孩子也不想聽父母的表達。如果家長的表達不能被孩子聽見、內化,那麼不管家長有多麼的好心、愛心,有多麼好的經驗技能,都不能被孩子接受到。

前蘇聯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教育家維果斯基,特別強調語言在兒童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認爲,語言是我們社會和心理世界之間的主要橋樑,是“思維工具”。人們用語言組織自己的經驗,進行思考,通過與他人交流獲得信息,表達自己經歷、情感,影響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和行爲。他認爲語言的核心目的是“交流,社會接觸和影響周圍的人。”[1]

圖/ unsplash

1 什麼樣的交流——聊天,能讓兒童成長呢?

首先, 建立良好的對話關係。建立良好對話關係的前提是,有溫和的情緒基調;有共情;有響應。換言之,聊天的氣氛必須和諧,情緒平和愉悅,信息流動自然,沒有攻擊和防禦,也沒有指責和怨恨。 “有共情”的通俗說法就是“你懂我!”古人說“白首如新,傾蓋如故”就是有無共情的兩個極端情況。有些人一輩子都不能彼此理解,有些人見一次就引爲知己。所謂 “有響應”是指在對話過程中有積極的應答,而不是你說你的,我幹我的。比如,在聊天的過程中,有人在看電視、玩手機、對問題的反應是“嗯”“什麼”等無意義的回應。這個不是響應,最簡單的響應是以更清晰的方式重複對方的問題,比如“你的意思是說……,對嗎?”然後再給予自己的觀點。

第二,在對話過程中,引入成長因素。不管是聊什麼,家長都可以引入任何自己希望引入的因素。比如,通過問問題引導孩子,發散思維、解決問題、建立學習策略、增強自我意識等等。在接下來的話題中,我將示範如何進行“指向成長的聊天”。

2 和孩子聊生命和存在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問這個問題——“你幹什麼要把我生下來?”“是你把我生下來的,現在又責怪我不爭氣,天天說人家家的孩子好,有本事你不要把我生下來。”“一點也不公平,你都沒有問過我,就把我生下來了,讓我這麼難過。”“都怪你,你不要生我就好了!”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問題裏有很多不滿,甚至有些家長也會說“早知道你這樣不乖,還不如當初不要生下你。”相信很多家長都有自己的回答,那麼,如何讓回答變得具有成長指向呢?

圖/ unsplash

首先,不能處於情緒激發得狀態, 要找一個心平氣和的時間,比較輕鬆地探討這個問題。

孩子:“媽媽,你幹什麼要把我生下來,你都沒有問過我是不是同意,就把我給生下來了。”

(註釋:這類問題不同年齡的孩子都有可能會問,幼小的孩子可能是好奇,大一點的孩子可能覺得生活/學習有諸多不如意,也可能是一時激憤問出來。)

媽媽:“因爲我想做媽媽呀!人長大了,就會想要體驗不同的角色,比如,我本來是姥姥的女兒,嗯,我知道了做女兒的感覺。後來和你爸爸結婚,我做了你爸爸的妻子,感覺不錯,就想,我可以生個孩子做媽媽,應該感覺也不錯,就生了你。”

(註釋:心平氣和的探討,向孩子呈現生命中不同階段的角色。)

孩子:“可是,你沒有問過我是不是願意被生下來呀!”

(註釋:或者孩子會問一些困惑於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問題,比如:“你想做媽媽就把我生下來了呀?”)

媽媽:“是呀,那個時候還沒有你呢。在我身體裏有一些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長大,變成一個寶寶,那個時候我想做媽媽,就決定讓自己身體裏的一個細胞長大,變成一個寶寶。我那個時候想,要做一個好媽媽,好好培養這個寶寶。後來就把你生下來了,我和爸爸都很高興,你帶給我們很多的快樂,想把你培養成一個棒棒的寶寶。”

孩子:“可是,你還是沒有問過我呀!如果你不生我,我就不會要做那麼多的作業,好難過呀!”

媽媽:“嗯嗯,因爲那個時候沒有你,我想我可以決定自己的身體,就把你生下來了。那個時候覺得你就是我,我可以爲自己的身體做決定。後來,你慢慢長大了,我也慢慢發現,你不是我,你是你自己,你有自己的想法,你是一個獨立的人,十幾年以後,你會成長爲和我一樣的大人,你有你的想法,有自己做事的方式,長大了會有自己的生活,那個時候你可能也會想要做媽媽/爸爸。”

(註釋:指向成長的關鍵是引入個體獨立的概念,引導孩子爲自己負責任。)

孩子:“可是,我還小。”

(註釋:低年齡的孩子通常這個時候會有一些不安,因爲他還不能也不敢獨立,當家長引入獨立的概念時,孩子會開始退縮,覺得自己無法爲自己責任。接下來需要更多鼓勵。

圖/ unsplash

或者孩子會說:“我纔不想做媽媽呢。”這個時家長可以採取延遲的策略,“是嘛?嗯嗯,現在不想,等你長你長大了,也許會有不同的想法,但是不管你怎麼想,都是你的決定,只要是你自己想要決定的,都可以。”

(註釋:在對話中貫穿——自己的決定權,當然也要爲自己的決定負責。人孩子逐漸內化獨立的概念。)

在兒童成長中, “延遲策略”是非常好的策略,不必急於下結論,也傳遞給孩子不用着急,很多問題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得到解決。在指向成長的親子對話中,會經常用到。而且在使用延遲策略時,還是要指向成長,比如“3歲的時候還不會自己穿衣服,現在不要穿得太好哦!” “7歲的時候你還不敢一個人乘公交車呢,現在讓你乘飛機都大概敢吧!”等等諸如此類,讓孩子看到自己能力的增長,成長的力量。

媽媽:“是呀,是呀!我們小朋友還小呢,媽媽爸爸和你一樣也是從小長大的呢。在你長大的過程中,媽媽和爸爸一直會陪着你的,幫助你長本事。你會學會很多東西,慢慢會像爸爸媽媽一樣變成有本事的大人。你上次還說你長大要做科學家呢,還記得嗎?你學好本事就可以自己決定要做什麼了,不會像現在一樣總要提醒你,管着你,你會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現在你還沒有掌握方法來管理自己,所以需要老師、爸爸媽媽來幫助你。”

(註釋:根據孩子的年齡可以討論諸如學習、自我管理、自律以及未來發展的問題。)

圖/ unsplash

媽媽:“還有啊,你呢,天生就是一個小孩兒,知道怎麼做個孩子。媽媽和爸爸不是天生的媽媽和爸爸,所以有時候也不知道怎麼才能做個合格的爸爸和媽媽,但是我們知道大人是怎麼樣的,知道社會需要什麼的人,所以我們有時候比較着急,恨不得你明天就長好了本事。我們會努力讓你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長大,儘量不着急,你也要努力學好本事哦。”

孩子:“到那個時候,你和爸爸是不是就像姥姥和姥爺一樣變老了!”

(註釋:有些孩子會問到關於生命和存在的意義,以及死亡,如果涉及到類似的問題,不能讓話題戛然而止,需要做進一步的引導。)

媽媽:“是的,所有人都會慢慢長大,慢慢變老的。等你長大了,有些人就會不在了,太奶奶會很老的,會死掉的。但是你看爺爺、爸爸和大伯都還在呢,還有你,你們都是太奶奶的延續。你看,這個地球這個世界存在了好多好多年,人也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了好多好多年,就是因爲我們人類不 斷生孩子,孩子會長大,生生不息,要是大家都不生孩子,地球上就沒有人類了。你知道遠古時期,那個時候可能沒有語言文字,沒有衣服,也沒有好用的工具,都是人慢慢創造出來的,每個人都努力長本事,都可能創造什麼,慢慢我們人類就比其他動物活得更好,現在有汽車、有空調有好多你喜歡的東西。我們人類厲害吧!”

孩子:“嗯,我長大了,你們就會死嗎?”

媽媽:“要等你老了,我想我們纔會死吧,我好好喫飯,鍛鍊,讓身體棒棒的。那個時候你已經是很有本事的人了,你照顧我們,會努力陪伴你的孩子長大,到我和爸爸很老的時候會高興放心地離開。”

(註釋:根據孩子的年齡來決定談話的深度。關於生命和存在每個家庭可能有自己的價值觀,但總體指向應該強調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圖/ unsplash

“指向成長的溝通”的核心是通過心平氣和的溝通,和孩子交流信息,提供更多開放性的思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遞價值觀,促進孩子的思考和成長。

參考文獻

[1] (蘇)列維·謝苗諾維奇·維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著;李維譯.思維與語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