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教孩子說話和感知世界。當孩子上學後,他們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老師,這些老師們教他們必備的知識以及做人的道理。所以,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是孩子不可或缺的人。本來都是一心爲孩子好,目的統一的雙方,卻無形中產生了矛盾隔閡。

最近,一位父親和孩子的老師發生了衝突。孩子父親把聊天記錄發到了網上,希望可以讓廣大的網友來評評理。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孩子自從上了五年級後,孩子父親教孩子家庭作業就有些力不從心了。恰巧,這次有一道題,孩子不會,家長也不懂。因此,這位父親就給老師發微信,想要問一下這道題該怎麼做。卻沒想到,老師的回答讓這位父親氣得渾身發抖。

這位老師劈頭蓋臉的數落家長不用心,不好好輔導孩子。感覺十分冤枉的家長立刻回懟過去,說老師的責任本來就是把孩子的疑惑解答清楚,不應該把什麼都推給家長來做,如果都讓家長來管孩子的作業,要老師又有什麼用呢?

兩位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地吵起來了,各有各的理,互相都不讓步。老師認爲家長沒有盡好做家長的責任,不關心孩子的學習。家長認爲老師拿着工資,卻沒有作爲,輔導孩子寫作業本來就應該是老師的任務,不能由自己承擔。其實,還是老師和父母雙方不太注重溝通的方式,才導致這麼一場鬧劇。

那麼,父母和老師在溝通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1.心平氣和,友好的溝通

老師和家長,應該心平氣和的交流。他們所做的一切,初衷都是爲了孩子可以好好地,因此,沒有必要針鋒相對。就像上面的那個老師一樣,原本只是一個很小的事情,家長不過是想問問作業題怎麼做而已。老師可以在自己空閒的時候,抽出幾分鐘幫忙看一下,這樣做皆大歡喜。可是,她卻態度十分惡劣的指責這位家長,從而觸發了一場本來可以避免的爭吵。

這位家長受到指責後,也沒有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將自己平常積蓄的怒氣一下子傾瀉出來。如果雙方都可以控制好自己的脾氣,相互多理解一點,心平氣和的交流,就不會把事情鬧到無法收場的地步了。這樣鬧下去,最終受傷的卻是無辜的孩子。

2.就事論事,有效的溝通

老師和家長應該不帶個人情緒,就事論事,做到有效的溝通。父母和老師之間,因爲孩子的種種事情,難免會產生一些摩擦和相互之間的不理解。這種情緒會隨着時間逐漸積累。

父母覺得自己養育孩子已經非常辛苦了,現在卻還要在工作之餘,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來輔導孩子做作業,這讓很多家長苦不堪言。並且,每個家長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有時候老師佈置的作業超出他們的理解範圍,讓他們自己都無從下手,更不要說還要教會孩子了,這讓家長心中生出對老師埋怨的情緒。

大部分家長都覺得,既然把孩子送進了學校,老師就應該負責包辦孩子學習的一切事務。而老師卻覺得自己要管那麼多的孩子,並且每個孩子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自己一個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覺得家庭作業就應該由家長負責,自己只用管好孩子在課堂上的課堂作業就行了。

雙方矛盾的堆積,會讓他們在某一刻,因爲某一件事情爆發出來。把一件小事,變成一件大事。其實,如果雙方可以就事論事,針對某一件事情存在的問題來進行協調,形成合理的方案,就可以和平相處了。

3.不爭不吵,理性的溝通

老師和家長都是孩子的榜樣,應該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雙方之間,應該做到理性的溝通,心態平和,不爭不吵。雙方之間有什麼問題,應該選擇恰當的方式來理性的溝通,共同協商解決問題的方法。爭吵是不會解決任何問題的,只會激化矛盾,把事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總而言之,老師和家長,爲了孩子,應該和平共處。不要爲了逞一時之快,就把孩子置於一種尷尬的境地。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