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灘馬兒燈起源於明朝末清朝初,最早是在馬幫中以一種崇拜模式流行。主要流傳於瀘縣境內及川南部分地區。它是以傳統舞蹈爲主,輔以傳統器樂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藝術形式。牛灘馬兒燈在清朝中期甚爲流行,直到文化大革前各盛大節日隨處可見牛灘馬兒燈的身影。文化改革後逐漸退出人們視野。其根源是:牛灘馬兒燈形式單一,在世的藝人都年逾花甲,後繼無人。因此牛灘馬兒燈也極近瀕危。

牛灘馬兒燈是一種載歌載舞的傳統表演藝術。一般演出場地分爲:廣場和農家院壩。演員陣容一般分爲:三人、六人、九人。基本舞步分爲:碎步和跛子步等。基本舞蹈套路分爲:對穿花和斜穿花等。唱腔分爲:上腔和下腔。其唱詞有唱經典著作和現場臨時改編爲主。其唱詞和吉利子都具有較強的思想性、趣味性和娛樂性。樂器主要以川南的馬鑼.大鑼.鈸爲主。一般爲三人,表演者其腰前綁有馬頭,身後綁有馬尾,每人各拿一件樂器進行表演。也可是六個人或九個人。表演時靈活多變。

牛灘馬兒燈吉利子,唱詞都源於人民羣衆生產和生活,充分的展示人民羣衆的創造智慧和生活百態,是川南地區社會發展進步和文明進程的重要依據。牛灘馬兒燈2014年5月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擴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文章來源:瀘州市非遺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