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滩马儿灯起源于明朝末清朝初,最早是在马帮中以一种崇拜模式流行。主要流传于泸县境内及川南部分地区。它是以传统舞蹈为主,辅以传统器乐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艺术形式。牛滩马儿灯在清朝中期甚为流行,直到文化大革前各盛大节日随处可见牛滩马儿灯的身影。文化改革后逐渐退出人们视野。其根源是:牛滩马儿灯形式单一,在世的艺人都年逾花甲,后继无人。因此牛滩马儿灯也极近濒危。

牛滩马儿灯是一种载歌载舞的传统表演艺术。一般演出场地分为:广场和农家院坝。演员阵容一般分为:三人、六人、九人。基本舞步分为:碎步和跛子步等。基本舞蹈套路分为:对穿花和斜穿花等。唱腔分为:上腔和下腔。其唱词有唱经典著作和现场临时改编为主。其唱词和吉利子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乐器主要以川南的马锣.大锣.钹为主。一般为三人,表演者其腰前绑有马头,身后绑有马尾,每人各拿一件乐器进行表演。也可是六个人或九个人。表演时灵活多变。

牛滩马儿灯吉利子,唱词都源于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充分的展示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和生活百态,是川南地区社会发展进步和文明进程的重要依据。牛滩马儿灯2014年5月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章来源:泸州市非遗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