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籍的遠征軍 抗日英雄楊繼勳

(一)

戰“疫”期間,深居簡出,找出老電影《佩劍將軍》重溫經典。突然,一個熟悉的橋段映入眼簾:蔣介石爲籠絡駐軍將領,鞏固防地,特令總參謀長顧祝同和前線視察員戚汝田高參向第三綏靖區副司令賀堅、嚴軍賜授“中正劍”,影片中這把似曾相識的“中正劍”打開了我回憶的鏡頭……

“中正劍”是中華民國時期蔣介石贈給其黃埔學生的隨身短劍,因在其劍柄上刻有“蔣中正贈”的字樣,因此得名“中正劍”,對於黃埔學生來說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能夠獲得這柄劍的大部分是黃埔嫡系,後來也成爲一些得力部將及有功人員的最高獎賞,進而成爲作爲軍人一種最高榮耀的象徵。據說,得此劍者寥寥無幾。

可是,我卻依稀記得,小時候在大姨夫家裏也見過同樣的“中正劍”。

我的大姨夫楊繼勳,是一位儒雅的近乎迂腐的鄉村教師,記憶中,他清瘦的臉龐浸透着歲月的滄桑,行爲舉止卻仍舊滿滿書生氣息。

大姨夫和我的父親翟士達同爲鄉村教師,且大姨夫所在的城子村就在我家勞模店子村南面,相隔不遠。他兩人還都是龍前屯劉家的乘龍貴婿,平日裏來往甚密,共同語言頗多,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說古論今。兩人總有聊不盡的話題,若是節假日不教書的時候,老哥倆兒會約上王啓德老師一起來上一壺沂河橋老白乾,國事家事天下事,推杯換盞之間事事關心,邊喝邊敘,痛快暢飲地那叫一個激情澎湃。

那把如此榮耀的“中正劍”怎會出現在身處傅莊鎮城子村的大姨夫家裏?是什麼經歷讓我大姨夫念念不忘和我父親反覆說起?這讓我從幼年時就疑惑萬分的問題在心裏畫的問號越來越大,爲解開這些疑惑,通過多方打聽和查證,根據表姐楊廷艾和大姨夫所教學生、同事的回憶,終於打開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閘門,解開內心的重重疑問……

爲了更好地還原英雄楊繼勳的故事,夏至時節,我再次來到風景秀麗的城子村緬聖懷古,站在抗日英雄楊繼勳的墓前沉思良久,不由得想起公元1091年,宋朝狀元彭汝礪路過古北水鎮楊無敵祠時寫下的一首詩。

將軍百戰死嶔岑,祠廟巖巖古到今。

萬里胡人猶破膽,百年壯士獨傷心。

遺靈半夜雨如雹,餘恨長時日爲陰。

驛舍愴懷心欲碎,不須更聽鼓鼙音。

自有史以來,“楊家將”就和忠肝義膽、威武不屈、保家衛國、驅除韃虜劃上了等號。就連城子村這麼一個小小的村落,也是藏龍臥虎,英雄輩出。

1916年版《臨沂縣誌》中有載:“將軍裏,治南四十里城子村。明太傅楊肇基古宅。”縣誌中所指的城子村就是今天的羅莊區傅莊街道辦事處城子村。

據《楊氏家譜》記載:楊氏祖先見城子村環境優越,遂建城堡,房屋以上下二層,按五行八卦設計,歷數年城成,智者曰:‘五鳳樓’。”五鳳樓即爲楊肇基在城子村時宅院中的一部分。原址在現今城子村東南方向,五鳳樓遺址以村中心大街路口,向北、西、東大約1000平方米,青石底座壘砌而成。關於五鳳樓當年的建築風格和造型已不可考,但是,現在在原址處地下仍存有當年的青石樓基。

將門楊家可謂是人才輩出,明朝末期,楊家十世孫楊肇基平叛有功,深得崇禎皇帝重用。

楊肇基(1581—1631年),字太初,號開平,明朝沂州城南城子村(今臨沂市羅莊區傅莊街道辦事處城子村)人。崇禎初年,因功加官錦衣衛千戶,授五花封誥,左都督、大將軍、正一品,軍中病故後追贈爲太傅太師,諡號“武襄”,殄祀於舊城西門重門裏的琅琊“五賢生祠”內。

懷舊滄桑的腳步繼續走着,讓我們從故址堆裏找尋更多的細節。

(二)

(前排中間爲楊繼勳,和戰友們合影)

我的大姨夫楊繼勳,竟然是會耍楊家槍的楊家將後裔,是一位參加過中國遠征軍的抗日老兵。

楊廷艾:“先父懷揣一腔救國熱情,先天下之憂而憂,在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之際,爲抗日救國不惜拋家舍業而投筆從戎,毅然決然走向抗日第一線!”

作爲將門楊家二十世孫,楊繼勳生於1912年,字子銘,青年時就讀於魯南最高學府山東省第三鄉村師範學校四級一班( 1929年9月,山東省教育廳決定在臨沂建立山東省第三鄉村師範學校。次年5月,任命曹蘭珍(字香谷)爲籌備主任。1930年12月31日,該校在臨沂南關姥姥廟正式成立。當年招生兩個班、80人。1934年,學校易名爲山東省立臨沂簡易鄉村師範學校。)。在“進步平民教育家”曹香谷的教導下,不但學習了文化知識,還經常一起切磋強身健體的武術,曹香谷教會楊繼勳南拳北腿,楊繼勳也毫無保留地將祖傳楊家槍技法傾囊相授。

(楊繼勳在臨沂三鄉師四級一班於1937年6月畢業時留影,時年25週歲)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鬼子挑起事端,公然侵佔中國領土,致使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爲了抵抗日本侵略,臨沂簡易鄉村師範學校的師生們上街遊行,大聲疾呼:“亡國奴不如喪家犬,好男兒英勇上前線!”因局勢所迫,1937年12月27日,已經在臨沂杭頭實習任教的楊繼勳懷揣滿腔愛國熱情,和老師、同學們一起隨同校長曹香谷踏上了流亡救國之路,期間輾轉蘭陵、臺兒莊、許昌、方城、老河口、鄖陽、均州、梓潼等地,徒步橫跨魯、豫、鄂、陝、川五省,行程七千餘里,於1939年初到達四川綿陽。

在路上,楊繼勳目睹了日本鬼子燒殺姦淫種種令人髮指的暴行,感到無比憤慨的他更加賣力地跟隨曹香谷練習拳腳,希望有一天以強壯的體魄到前線戰場殺敵報國。

“丈夫身許國,此心久已決。生當樹功勳,死當立忠節”。不久後,楊繼勳和同學七人告別老師、同學一起加入由白崇禧領導的新編19師,駐守在欽州,決心捨身殺敵,驅除韃虜。

1939年11月,日軍大舉進犯欽州,楊繼勳所在部隊大多都是沒經驗的新兵,有的還是娃娃兵、學生兵,戰役一開始,部隊就被打散,官兵死傷無數,被日軍抓獲的士兵都被一根根鐵絲穿過鎖骨三五成羣分別綁在一起。

楊繼勳的同學戰死三人,他的右腳也被流彈擊中,在日軍的追趕下,楊繼勳一瘸一拐的和三位戰友跑到欽縣犁頭嘴的一座山上,前面是萬丈懸崖,後面是窮兇極惡的日本兵,走投無路的楊繼勳對戰友說:與其被日本鬼子穿鎖骨,還不如跳下去,萬一有一條生路哪?於是,他兩眼一閉率先跳下懸崖,醒來時,發現自己趴在山澗的一棵大樹上。

渾身傷痛的他來不及慶幸自己沒被摔死,反而讓刺骨的疼痛、難耐的飢渴折磨的他萬念俱灰,瀕臨絕望時,他撕下衣服上的一塊破布,用隨身帶着的筆在上面喫力的寫到:我家住沂州府南城子村,父親楊硯田,家有良田百畝,牛馬成羣,如能幫助魂歸故里,必有重謝。

等待死去的他趴在樹上一動不動,忽然天降小雨,他本能的張着嘴仰面接雨水喝,雨水化解了他的飢渴,安撫了他絕望痛苦的情緒,有了些許力量的他逐漸恢復理智,用上衣將頭裹住,心一橫,從樹上滾到地上。

幸好當地一位苗族老鄉上山砍柴,在草叢中發現了昏迷不醒的他,苗族老鄉把他背到家裏,悉心照料。楊繼勳傷愈後,這位有着民族大愛的苗族老鄉將家裏僅有的兩塊大洋給了他,讓他去找部隊,繼續殺敵。

楊繼勳跪別這位救命恩人再次踏上抗日殺敵的征程。後來在黃埔軍校讀書時,楊繼勳專門請假回故地尋找這位苗族老鄉,令人嘆息的是,那個地方已被戰火夷爲平地,從此便再也沒有了這位恩人的消息。

(三)

“殺!殺!殺日本鬼子!”

我永遠忘不了這一幕,在我剛記事時,當時已在朱家嶺小學教學的大姨夫來我家,又和父親開懷暢飲到很晚,後來喝醉了就住在我家東廂房。半夜裏,我們一家都被“殺!殺!殺日本鬼子!”的叫喊聲驚醒,望着院子裏一邊叫喊一邊打拳的大姨夫,嚇得我直哆嗦,我曾問父親:大姨夫是不是瘋了?父親扶着我的頭說:你大姨夫沒有瘋,只是那段經歷讓他永遠無法忘記。

1940年4月,楊繼勳以優異成績考入黃埔軍校成都分校,在十七期步兵科就讀,因學習刻苦,英勇頑強,被身爲校務委員的白崇禧看中,在黃埔軍校學習期間,多次受到嘉獎。

隨着國內形勢的加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的援助物資也開始通過滇緬公路向國內運輸,再投入到前線的抗戰軍隊中,爲了保障這條珍貴的生命線,中國於1941年與英國簽訂《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併成立中國遠征軍。

日軍爲了切斷這條生命線,開始大規模入侵緬甸等東南亞國家。1942年1月,日本第55師“衝之隊”突破泰緬邊界,一路直逼仰光,英國軍隊面對日軍的猛烈攻擊節節敗退;2月5日,英方極力督促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協同作戰;2月1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令中國遠征軍第1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率領第5、第6、第66軍共10個師10萬餘人組成的遠征軍挺進緬甸,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聯合英軍來抵抗日軍的侵略。

此時的楊繼勳已在第五軍新200師任少尉排長,進入緬甸不久就同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

3月20日,日軍向駐守緬甸同古的第200師各主要陣地發起了進攻,駐守同古的英軍竟然倉皇逃竄。面對數倍於己的日軍,師長戴安瀾表示了決一死戰的堅定信念,於當日晚召集全師營以上軍官開會,帶頭立下了 “誓與同古共存亡”的遺書,他說:“此次遠征,系唐明以來揚威國外的盛舉,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同古。”戴師長還宣佈:“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由步兵指揮官替代,各級照此辦理。”

在十多天激烈的同古保衛戰中,戴安瀾率部奮戰,以少勝多,擊斃敵軍5千餘人,取得了出國參戰的首次勝利。

在這次戰役中,楊繼勳因連長戰死,臨時補缺,成爲連長。

進入4月,緬甸戰場的局勢變幻莫測。由於英緬軍在戰鬥中頻頻失利,連連丟城失地,中國遠征軍與英緬軍間結成的中英盟軍,也只能一步步陷入失敗的泥淖。

4月23日拂曉,日軍猛烈攻佔緬甸北部重鎮棠吉。爲消除緬北危急形勢,中國遠征軍第五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率部奮力反攻,棠吉之戰隨即爆發。

負責收復棠吉的第200師將士率先向日軍發起進攻。鑑於敵守軍強大,戴安瀾便命楊繼勳所在部隊先行強攻棠吉西側的敵警戒陣地,並一舉奪下。

這場戰鬥打得尤爲壯烈,遠征軍們都抱定必死的決心和日寇血戰到底。戰鬥中,楊繼勳身邊的戰友一個接一個倒下,衝鋒時刻他來不及去安撫戰友,只能冒着槍林彈雨,繼續拼命將子彈狠狠地打向日寇陣地。

經過激戰,棠吉被遠征軍攻克,戰役中殲滅日軍800餘人。消息傳到國內,極大鼓舞了國人的抗日士氣。

由於史迪威指揮失誤,中英緬同盟軍配合不當,日軍又集結了優勢兵力反撲,致使緬甸戰事急轉直下。

1942年5月1日,日軍進佔曼德勒,中英聯軍全面潰敗,開始全線撤退。畹町、八莫失陷後,史迪威決定全軍向印度境內撤退,並電告杜聿明,要求第5軍(含新編第38師)也隨之撤往印度。

但杜聿明爲保存中國抗日兵源,於5月6日電覆羅卓英,希望率部返回國內,不願入印。同時又發電請示蔣介石。

5月7日,蔣仍電示:“我軍應即向密支那、片馬轉移,勿再猶豫停頓。”

於是杜聿明決定率部經密支那向片馬、騰衝方面撤退。9日,第5軍在向密支那方向撤退時,在傑沙地區與日軍第56師追擊部隊遭遇,同時獲悉八莫、密支那均已失陷。日軍攻佔密支那,包抄臘戌,目的就是爲了切斷遠征軍回國的所有通道。遠征軍第五軍遂由曼密鐵路以西地區,向孟關、大洛之線邊打邊撤,最終被迫走進野人山,伺機從這裏繞道回國。

(四)

楊繼勳眼前這座覆蓋着濃密熱帶雨林的火山,就是“野人山”了。緬甸語意爲“魔鬼居住的地方”。

野人山地區在緬甸最北方,是密支那以北一片未被開發的原始森林,位於中國和緬甸印交界處,再北是喜馬拉雅山,東西皆爲高聳入雲的橫斷山脈所夾峙,山區生活着一些尚處在原始部落時代的野蠻族羣克欽人,還有少數難以確定種族的人羣,這些人深居大山,不與現代文明人交往,被當地人稱爲“野人”。野人山山巒重疊、林莽如海、樹林裏沼澤綿延不斷、河谷山大林密、豺狼猛獸橫行、瘴癘瘧疾蔓延,是一個十分危險的地方,緬甸人對此都敬而遠之,從不敢貿然走進。

日軍當時集結了大量兵力圍殲撤退的遠征軍將士,頭上是飛機的轟炸,後面是日軍的追擊,東邊的回國之路已被日軍截堵。杜聿明按照蔣介石的指示只能選擇穿越野人山回國。萬沒想到,緬甸野人山裏面的環境會這麼險惡,中國遠征軍在此付出的代價會這樣慘烈。

“進入野人山沒幾天,遠征軍開始斷糧,能喫的東西全部喫光,連戰馬也被殺光喫了,可前面還有無盡的艱險在等着我們,戰友們像一具具行屍走肉,傷痕累累、跌跌撞撞地木然前行。飢餓、追殺、疾病、恐懼、絕望縈繞着戰士們,人能喫的東西沒有,可喫人的東西卻不少,老虎、蟒蛇、吸血的螞蝗和各種不知名的蟲獸隨時出沒,連螞蟻都是喫人的。滂沱的大雨讓這片熱帶雨林泥濘不堪,如果一不小心掉進山谷或者沼澤地,就別想再出來,可是當時形勢非常兇險,受傷的戰友們,有的頭部中彈,有的腿斷胳膊折,但時間緊迫,行軍路急,無法再去關照他們,他們只能哭着喊着跟着隊伍爬行,一路行軍一路倒下,有的戰友爬過的地上留下一片血痕,沒有送別沒有葬禮,就那麼眼睜睜的看着他們倒下,看着他們痛苦的死去,我卻無能爲力……”,每當回憶起野人山大撤退時的情景,楊繼勳就忍不住嚎啕大哭。

體力不支的楊繼勳和戰友們喫野果、喫樹根、喫芭蕉葉、最後連腰帶、手槍套也沒剩下。餓的頭暈目眩的他和大部隊走散了,一個人像遊魂一樣在熱帶叢林裏轉圈。參天的大樹遮天蔽日,有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白天,什麼是黑夜。只有感覺實在困得不行,纔敢找個相對安全的地方打個盹。

有一天,實在又困又乏,但爲了不被叢林裏的蟲獸喫掉,他艱難地爬上一棵古樹,趴在樹幹上睡覺。

五月的緬甸叢林,白天熱的讓人窒息,到了晚間,卻是寒氣逼人,楊繼勳趴在樹上,凍得渾身打顫。這時,樹上爬上來一隻周身潔白的小貓,衝着楊繼勳喵喵直叫,少氣無力的楊繼勳就把白貓抱到懷裏取暖。

第二天一早,楊繼勳醒來後,白貓就走了,走的無聲無息。每當想起那隻白貓,他都感覺很驚奇,也許是命不該絕,也許是楊家列祖列宗在護佑着他,讓他大難不死。

他舔着喝了一點芭蕉葉上的露水,喫了幾片樹葉,感覺身上有了一點力量,於是他拄着一根樹枝,順着沿路死去的戰友的屍體,一步一步艱難的走出野人山。

5月18日,在穿越西保、摩谷公路的封鎖線時,遭受日軍伏擊,師長戴安瀾在突圍時被兩顆機槍子彈擊中胸部和腹部,26日晚,在緬北茅邦村戴安瀾因傷重殉國。第200師官兵由師步兵指揮官鄭庭笈率領,扶棺向國內繼續前行。

每一場特殊戰鬥,都需要一批英勇的戰士;每一次生死搏鬥,都會湧現一批無畏的勇士。太平本是烈士定,卻無烈士享太平。

據史料記載:中國遠征軍入緬參戰的10萬總兵力當中,當時爲戰鬥而犧牲的中國軍人約2萬多人,卻有3萬人死在了野人山。在歷時114天,6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之後,部隊終於走出“野人山”,其中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團長柳樹人、第96師副師長鬍義賓、團長凌則民等犧牲殉國。另跟隨第5軍後入野人山的66軍第28師5千人因前面第5軍已將樹皮草根芭蕉葉等都喫完,處境更慘,最後只剩百餘人活命。

這段慘重的歷史一直深深禁錮在楊繼勳心裏,每一次回憶都是一次撕心裂肺,放不下,忘不掉,常常在腦海中出現,每當這種時候,楊繼勳就會瘋狂地喝酒,用酒精的滲透麻醉無法忘卻的自己。

(五)

上小學的楊廷艾有一天忍受不住了,因爲滿校師生都發一枚紀念章掛在胸前,唯獨她因爲有曾經是國民黨的父親,不能佩戴紀念章。放學後她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邊委屈的放聲大哭,竹林邊護城河裏流水潺潺,已分不清哪是眼淚,哪是泉水。來找尋她回家喫飯的父親站在她的身後良久,喃喃地說:丫頭呀!爹沒幹過傷天害理的事,你王啓德大爺在公開場合也說過:楊繼勳是歷史上有污點的好人!

回國後,楊繼勳受到蔣介石接見,提拔爲上校團長,並贈送“青天白日勳章”一枚,“中正劍”一把(照片、勳章和佩劍在文革期間交到臨沂縣革委會,至今下落不明)。

1944年8月9日,越南共產黨員胡志明在被國民黨當局關押1年11個月零15天后,在柳州被釋放了,後經南寧、龍州,從水口關入越,回到了越南北坡革命根據地。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勝利後,越南共產黨在胡志明的領導下,組織“越南獨立聯盟”(簡稱“越盟”)舉行起義奪取政權。

此時,楊繼勳被委派到國民黨第一方面軍第九十三軍任副師長,九十三軍的高級軍官常接受胡志明等越盟首腦的邀約,並曾多次給“越盟”提供醫療衛生方面的幫助。胡志明更是把楊繼勳當成了“越盟”的軍需官,兩人也在戰鬥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後因援越一事,蔣介石大發雷霆:我們是國民黨,胡志明是共產黨,你們爲什麼要幫助共產黨,要裝備胡志明的部隊?

然後,蔣介石將第一方面軍調往東北戰場,因楊繼勳腳傷復發,被臨時安排到南京鋪鎮火車站當站長。

“楊繼勳在當站長的時候爲家鄉人做了不少好事,當年我逃難去了南京,就是楊繼勳收留了我,並幫助我。可是,也是因爲他的幫助,我沒能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龍前屯的劉廣勝如是說。

1947年,身爲傅莊兒童團團長的劉廣勝,年齡不大,卻一心要效力於祖國的解放事業,對欺壓百姓的王洪九之流深惡痛疾,受龍前屯黨支部書記楊寶璋影響,祕密加入共產黨地下組織。

王洪九的爪牙、“傅莊鄉自衛隊隊長”陳志乾帶領還鄉團爲虎作倀,助紂爲虐,瘋狂抓捕、屠殺各村裏的村幹、共產黨員、民兵和軍屬,在龍前屯漢奸的出賣下,還鄉團到龍前屯將劉廣勝打得奄奄一息,以爲已經打死,就將劉廣勝扔在村邊。劉廣勝甦醒後無處可去,只能帶傷外逃,最後跑到南京投奔楊繼勳,楊繼勳義無反顧地收留了他,替他養好傷病,並安頓他到車站賣香菸。

劉廣勝終生沒有忘記身爲國民黨的楊繼勳冒着殺頭的危險收留他這個小共產黨,感恩同時,也因楊繼勳的出手相助沒能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讓他抱憾終生,直到去世。

(六)

1949年4月23日午夜,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35軍由下關經挹江門進入南京,將紅旗插上“總統府”,宣告南京徹底解放,蔣家王朝立時土崩瓦解。

在解放大軍即將入城之際,蔣介石深感大勢已去,開始召集殘部準備潛逃。在公佈的名單上,楊繼勳的名字赫然紙上。此時此刻的楊繼勳,早已心灰意冷,不想繼續跟着蔣介石與人民爲敵,就以拉肚子爲藉口,跑到廁所,鑽到廁所上面的天花板橫樑上蹲了一晚。

“當時就只有兩條路可走了,一是被搜出來槍斃,一是躲過這一劫想辦法回家。”事後,楊繼勳很慶幸地說。

1949年6月,楊繼勳突破重重險阻,隻身一人回到闊別13年的家鄉,亦如遊子那孤單漂泊的身影久久矗立在村頭的竹林邊,望着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熱土,不禁淚流滿面。

13年前爲保家衛國從竹林邊遠走他鄉,如今迎接他的還是這片翠綠的竹林。

時光彷彿轉了一個圈,從起點重新回到起點。此時此刻他感覺做了一個夢,老天似乎給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走時,一無所有;來時,身無分文。跌宕起伏的13年,沒帶來他鄉一片雲彩。

(七)

1951年,爲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政通人和之際,百廢俱興。城子村也開始建起小學,讓安居樂業的孩子們有個學習的歸宿。

此時的楊繼勳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率先報名投身到傅莊教育振興的事業中去,以滿腔的熱情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及黃埔軍校的教學方法融入到剛剛興起的鄉村教育中去,他的教學足跡踏遍前屯小學,朱陳小學,付莊小學,楊河灣小學,朱家嶺小學等多所學校,教學期間,嘔心瀝血,兢兢業業,愛生如子,桃李滿天下,爲臨沂的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爲振興臨沂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成爲傅莊現代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任教期間,他曾被評爲臨沂縣優秀教師,臨沂地區優秀教師(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歷史上有污點的好人”楊繼勳能獲得這樣的榮譽實屬不易)。

楊貴然(楊繼勳教過的學生):1963年,楊繼勳老師帶領楊河灣小學創造了一個奇蹟,他教學的高小六年級所有參加考試的考生全部考上了初中,這在臨沂是絕無僅有的。這個成績的取得絕非偶然,爲了督導我們的學習,在整個六年級期間,楊老師把睡覺的牀都搬到了教室的後面,喫住都在教室,真可謂傾注了全部心血!後來同學們每每提起,無不肅然起敬,心生感慨!楊老師的這種敬業精神,也始終教育、激勵着我在後來的學習和工作中發奮努力!

“他對我們要求很嚴格,但對我們很好,教我們學習,教我們武術,家裏有困難他會拿僅有的工資來資助我們。他去世的時候,我們都不相信,因爲他在我們心目中,是頂天立地的英雄,我們都期盼,楊老師嚴厲中透着溫和的身影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家住勞模店子村的董玉坤回憶起楊繼勳老師,兩眼滿含熱淚。

張憲勇:楊繼勳老師在楊河灣小學教學時,用樹枝削成紅纓槍,讓學生們人手一把,他教孩子們操練楊家槍,多次代表學校外出表演,獲得過很多獎狀。

(八)

鄭福貴:楊繼勳年少立志,抗日救國,功不可沒。回鄉教書,嘔心瀝血,桃李滿天下.........

後半生的楊繼勳過得謹慎而平靜,有時候,還會有過野人山時的惶恐。但無論歲月給他什麼,他都坦然去接受,去面對,去體會,從未逃避和退縮。他的一顆純粹的自然之心沒有選擇位高,卻活出了人們心中的崇高。

1975年正月初七,抗日英雄楊繼勳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他的右腳在抗日戰爭中受傷,晚年時流膿不止,最終染上惡疾,離我們遠去。

他走的坦然從容,卻是那麼正氣凜然。

去世前,他向前來看望的王啓德、楊繼密等老師說:“我知道我不行了,臨別時也沒有美酒送別,家裏還有點地瓜幹,讓廷艾她娘去傅莊糧管所換點酒,給來爲我送行的老師們暖暖身子吧!”

那一天,雪下得很大,呼嘯的狂風,像吹響出征的號角;漫天的飛雪,似上天派來的精靈在翩翩起舞,接引他去找尋遠征軍逝去的戰友們。

送殯後,王啓德老師和我父親翟士達回到家裏,像往常一樣,在酒桌上擺了三副碗筷,父親端起一杯酒慢慢倒在地上,抽泣着說:老楊呀,你一直說你是歷史上有污點的好人,但我們一致認爲你是沒有污點的好人。王啓德老師猛地喝下一杯酒,大聲吼道:那樣說其實是爲了保護他的權宜之計,楊繼勳豈止是沒有污點的好人,他還是我們心中震古爍今的英雄!像楊家將一樣的大英雄!!!

行之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英雄永垂不朽!

忠魂不泯!

英靈猶在!

歷史永遠不會忘記!

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2020年6月29日

注:部分素材參閱:遠征軍網、國家人文歷史、人民網。本文得到夏悠悠、翟一鳴大力協助和校對,向爲本文提供材料和幫助的楊廷艾、楊廷文、楊繼密、楊樹林、楊貴然、楊廷堂、張憲勇、王懷志、劉振才、徐粒程、黃克勇、左磊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