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滅霸他爸

一戰時期,德國和奧匈帝國裝備了不少臼炮。

這種大仰角發射和短身管的巨型火炮威力巨大,給協約國集團的士兵造成很大的心理恐慌,但臼炮體積龐大,重量驚人,使得運輸十分困難,再加上射速慢,無法保證火力的持續輸出,所以並不怎麼受歡迎。

一戰結束後,沒有國家願意再投入人力物力研發和改良臼炮,這種武器就此退出了戰爭舞臺。

但到了30年代,隨着希特勒的上臺,臼炮又煥發了“第二春”。

希特勒有濃厚的巨炮情結,對一戰時期的“巴黎大炮”情有獨鍾,他勒令德國軍工部門,儘快研發出夠摧毀法國“馬奇諾防線”的大口徑火炮。

在希特勒的干預下,德國研發出“卡爾”臼炮,當然,還有著名的“古斯塔夫”和“多拉”列車炮。

臼炮的名字來自於負責生產指導的炮兵將軍卡爾·貝克。

“卡爾”臼炮

不過,首批6門“卡爾”臼炮問世時,已經是1941年了,法國的“馬奇諾防線”早在一年前就已經被德國的裝甲部隊攻破。

雖然臼炮失去了對付預想目標的機會,不過希特勒已經在密謀進攻老毛子,它們將在東線大顯身手。

“卡爾”口徑高達600毫米,最大射程可達6千米,炮彈重2.17噸,內裝280千克高爆炸藥,實彈射擊時,可擊穿2.5米厚的混凝土層,被德軍炮兵譽爲“雷神”或者“雷神之錘”。

“卡爾”臼炮

操作每門“卡爾”,需要一個炮兵班,包括指揮官1人 ,炮手18人,此外,還配有駕駛員2人(正副駕駛各1名)。

“卡爾”臼炮全重124噸,採用了履帶式地盤,儘管笨重耗油量大,但能夠隨意移動,使用起來比依賴於鐵路的“多拉”列車炮要靈活得多。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2門“卡爾”配屬給第4集團軍,目標是蘇軍防守的佈列斯特要塞。

戰鬥打響後,兩門臼炮輪番射擊,但沒開幾炮,就出現卡殼,炮兵排除故障後,繼續射擊,3天一共發射了36顆炮彈。

兩門“卡爾”打光所有炮彈後,由於炮彈一時供應不上,德軍只好它們撤到卑爾根。

炮擊給要塞造成了巨大破壞,也給守軍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但並未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德軍最終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把要塞攻下。

1942年,3門“卡爾”和“古斯塔夫”列車炮一起,參加攻擊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戰鬥。

“卡爾”負責攻擊外圍的“馬克西姆一高爾基”Ⅰ號要塞工事羣,蘇軍這個要塞羣,裝備有雙聯裝305毫米火炮,對德軍臼炮和列車炮威脅巨大。

德軍將“卡爾”抵進要塞設計,連續發射了數十發炮彈,蘇軍要塞被巨大的爆炸撕成碎片。

被摧毀的“馬克西姆一高爾基”要塞

炮彈打光後,“馬克西姆一高爾基”Ⅰ號要塞工事羣也基本上成爲了廢墟,但這種武器最大的威力,是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

倖存下來的蘇軍士兵回憶:……“卡爾”的炮彈落下時,那種強烈的震盪,讓人覺得渾身無力、精神焦慮,似乎馬上就 要被埋葬了,於是不顧一切地想從堡壘裏衝出去……

1944年,“卡爾”又參加了鎮壓華沙起義的戰鬥,給波蘭義軍造成巨大傷亡。

隨後的一系列戰鬥中,“卡爾”陸續戰損,僅剩下的一門,落入蘇軍手裏,現在存放於俄羅斯的庫賓卡博物館內,供遊人參觀。

參考資料:《二戰經典武器》、《消逝的“雷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