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9日凌晨,150萬蘇聯紅軍突然對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毫無疑問,作爲二戰收官之戰,這場代號“八月風暴”的軍事行動精彩紛呈,氣勢如虹。

不僅如此,遠東戰役還爲儘快結束二戰做出突出貢獻,與美國那兩顆原子彈一同給了日本法西斯致命一擊。

因此,當年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決定因素至今還有爭論,究竟哪根“稻草”最終壓垮了日本人?

然而,在日本人看來,如果說美國人對日作戰出狠招還在意料之內,那麼,蘇聯人突然對日發動戰爭就是典型的“從背後捅刀子”。

日本人爲何對“八月風暴”耿耿於懷,這還得從四年前的“蘇日中立條約”說起。

進入1941年,世界局勢波詭雲譎,各方勢力蠢蠢欲動。當德國將進攻矛頭指向蘇聯時,日本已基本下定決心南進。爲此,日本急需得到德意盟友支持並穩住蘇聯。

當年3月,被日本人視爲外交天才的松岡洋右開啓歐洲之行。分別會晤德意盟友後,松崗不顧德國人反對執意訪問蘇聯。

在莫斯科,斯大林熱情招待這位日本朋友,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1941年4月13日,蘇聯和日本簽署了《蘇日中立條約》,這份令世界瞠目的條約主要內容有三條:

第一條是“雙方承諾互相尊重對方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爲此,兩國在簽約當日共同發表了關於滿蒙問題的聲明:蘇聯保證尊重滿洲國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證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第二條是“簽約一方與一個或多個第三方交戰,另一方要保持中立”。很明顯,蘇聯和日本都擔心對方從背後捅刀子,後來的事實證明,斯大林再次給日本人上了一課:“條約是靠不住”;

第三條是“條約有效期爲5年,如果雙方都未在條約到期一年前宣佈無效,則視爲自動延長5年”。四年後的1945年4月,時任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確實宣佈不準備續簽蘇日中立條約,這麼說來,蘇聯人還沒把事情做絕,要怪只能怪日本人警惕性不夠。

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盟軍在歐洲戰場取得了勝利。然而,美軍還在萬里之外的沖繩島上與日本人激烈廝殺,數以萬計的傷亡之下,打敗日本卻看似遙遙無期。

在當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雖然答應打敗德國後的3個月內加入對日作戰,但蘇聯面對的困難是非常明顯的,從遙遠的歐洲向遠東大規模運兵,這在短時間內“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雖然蘇聯表明不再續簽條約,這份有效期爲5年的蘇日中立條約仍讓日本人抱有幻想

從6月開始,日本加緊與蘇聯接觸,試圖讓蘇聯當“中間人”調停與美英的戰爭。對此,斯大林欣然答應,並讓日本人相信至少年內“遠東無戰事”。

寄希望於蘇聯這個“中間人”,因此,7月26日波茨坦公告發表後,日本仍拒不屈服,時任首相鈴木貫太郎叫囂“將大東亞戰爭進行到底”。

如果知道10天后“小男孩”降臨廣島和“八月風暴”來襲,不知日本人會不會後悔?現在看來,當時日本人寄希望蘇聯調停是不是腦子進水了?其實,日本也是走投無路,只好死馬當活馬醫了。

其一,蘇聯是靠不住,但起碼還有一紙條約在那,在這場戰爭中“代表正義”的蘇聯總不至於撕毀條約、背信棄義對日本發動進攻吧?

其二,彼時美蘇與蘇聯已產生隔閡,蘇聯也不願看到美英勢力向遠東擴張,僅憑這一點,蘇聯就有充分的理由出面“調停”;

其三,歷經四年殘酷的蘇德戰爭,蘇聯元氣大傷,穿越茫茫西伯利亞向遠東運兵,如此大規模調動軍隊是不可能瞞過對手的,就算悄無聲息地實施,沒有一年時間也難以完成。

基於此,日本人想當然認爲,只要能扛過這一艱苦時期,“全世界命最金貴”的美國人厭戰情緒會更加高漲,回到談判桌前的可能性非常大,到那時,日本爭取到好的條件自然不成問題。

戰後的1951年,時任日本首相兼外相吉田茂實施了一項調研計劃,對日本在二戰期間的外交政策進行了總結。在諸多“外交失誤”中,幻想蘇聯調停成爲外交上的最大敗筆。

“調研文件”對此作了檢討“……日本如在波茲坦會議間向美英妥協,蘇聯分享戰果的事情就不會發生……日本應直接向美英投降並迅速付諸行動,幻想蘇聯調停實爲最愚蠢的想法……要求蘇聯這樣的國家斡旋和平,這一點尤其應予以批判。”

其實,蘇聯也是在匆忙之中發起遠東戰役,這也是當時形勢所迫。在斯大林看來,不管當時蘇聯是否加入對日作戰,美國介入遠東都無法阻擋了。蘇聯若再不出兵,別說南千島羣島和南庫頁島了,就連朝鮮半島北部和中國東北落入誰手還不一定呢。

至於代價,無非就是撕毀條約、背信棄義的壞名聲,這不管對以前的俄國還是現在的蘇聯來說,那都不叫事。

文/田瑞安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 ;歡迎留言評論,批評指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