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住在热搜上的爆剧《三十而已》完结了。

观众们心心念念顾佳什么时候离婚,结果在离婚前,许幻山烟花厂炸了。许幻山罪有应得坐牢,但是公司的烂摊子全部要顾佳来收拾。

王漫妮一路想着披荆斩棘,在欲望和道德之间拧巴地挣扎,在最后居然遇上贵人,实现出国读书梦想(留学爱丁堡只要十万?)

钟晓芹更是神奇,不仅第一次写书就拿到了百万版权费,成了作家,前夫更是像被人魂穿,婚姻冷暴力的阴影全无,直接上演“追妻火葬场”的小言剧。

这部前期以“现实”之名制造话题的剧,中段却用最狗血的套路瓦解掉一切真实,最后结尾又告知女性,被两性关系中的问题所牵绊束缚就是你的“三十而已”。

国产剧号称的现实主义泡沫再一次一戳即破,消解成了一场“大婆”如何对付“小三”的狂欢讨论。

所以,结尾被吐槽是意料之中的。

这不仅仅是所谓的“爽剧不爽”之争,也不仅仅是林有有全身而退,导致大众情绪不满。而是一部开篇打着30+女性有多种可能,编剧说想“写出这个时代的女人,生龙活虎的漂亮姿态”的剧,一路走向自我降维。

“女性主义题材”,又一次变成了“消费女性题材”。

01

那些浅尝而止的真实

《三十而已》成了现在一类话题剧的“集大成者”:把剧集自媒体化。

何为剧集自媒体化?前期在写本子的时候,已经把话题的“饵”给埋好了,这个“饵”是配合以后电视剧宣发时候的话题进度。

话题度来自于一百篇十万加的情感爆款文,比如,什么“鉴绿茶”、“撕小三”、“捞女”……播出后话题和宣发联动,再催生出一百篇的十万加爆款文。

如此,内循环达成。

《三十而已》的每一条剧情线都提供了窥探现代人生活中各方面焦虑的途径,算法精准。

顾佳的这种鸡汤输出,恰恰也是自媒体化的。

小姐姐之前也说过柠萌擅长做话题剧之外,又精细化了受众分析,几乎扫射了各个阶层女性的心理。

可谓是热点急先锋,焦虑弄潮儿。

用这种方法论做剧,当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剧集自媒体化是一把双刃剑,催生爆款,也容易让内容标签化、碎片化。

原本《三十而已》的剧情开局,已经呈现了一个较为不错的能让人看到生活的“现实”景观:顾佳的家庭问题里有巨婴的丈夫,孩子的升学焦虑;钟晓芹婚姻问题里有丈夫的冷暴力,自我成长的停滞;王漫妮则是个有虚荣心又有野心的小镇女孩。

这些焦虑是真实的,触手可及的,也都是观众们所要普遍面对的,通过这些“习惯性”危机与焦虑,《三十而已》开局迅速打出了一记重拳,观众会想看看,它还会击碎什么。

而且《三十而已》里有个本身很妙的设定。

剧里的三位女性,顾佳住在君悦府,钟晓芹在君悦府的物业上班,王漫妮在君悦府底部的奢侈品店当销售。

一栋楼,三个阶层划分开了。

这是比太太圈的铂金包,更为真实的阶层划分真相。

作为一种阶层冲突的“可视化文本”,完全可以把这个设定作为揭示不同阶层女性生活不同的一个点。

在国产影视剧的女性主题中,女性独立的话题已是老生常谈。《三十而已》的这一步,原本已经丝毫不掩饰三个女性对于阶层跃迁的野望,也已在开局描绘了现代社会“女性阶层跃迁焦虑”的序幕。

这个尝试,其实是以往的国产剧里都是少有的。

可惜,编剧只是把这份对于真实的揭露试验,浅尝而止。

想一想,如果是日剧或者韩剧,大概会写这三个女人原本是陌生人,因为一个事件联系在一起,然后认识了,结盟了,之后三条线再展开和交际。

而我们的女性群像剧里,是必须要把几个女主写成闺蜜的,而且从来不交代不同阶层女性友谊的来历,以及不同阶层女性友谊产生中的冲突。此处插播另一个著名案例,那就是《欢乐颂》“五美”在逆境中相互依偎取暖,她们身上被寄托了阶层流动的友谊。

可惜,《三十而已》点出了阶层流动的困难,又自己把这个设定浪费掉。最后把这份女性的友谊点,落脚在了最后闺蜜齐心打小三上。

02

那些煽动情绪的狗血

从林有有以许幻山的“迷妹”身份出现开始,这个剧就快速滑入到了用自媒体的方法论做剧集的怪圈。

那就是把主角的情感困境标签化,具体在这个剧里是都以“第三者”一以概之。

男女关系里出现第三者确实是最容易挑动大众情绪的点,于是我们看到了这部剧的编剧好像不写出轨、不写小三,就不知道该怎么书写女性情感困境。

解构一下《三十而已》三条线,编剧埋的“饵”都是关于“第三者”的问题:顾佳手撕的是林有有这样的第三者;钟晓芹面对是所谓男“绿茶”钟晓阳这样的“第三者”;而王漫妮那条线,则是把王漫妮的情感挣扎套进了海王“猎物”里的“第三者”角色里。

最终,你会发现,这个电视剧,讨论30+女性情感的困境,都是有关第三者的狗血剧内容。

大婆打小三,“鉴绿茶”一贯是自媒体的爆款类型。因而当《三十而已》后续全部用“第三者”的剧情内容,推动叙事,制造剧情跌宕感之后,所谓的“爽”感也就出现了。

编剧接受采访时说,她不想做一个“爽”剧,与此相悖的是,剧里供给大众各种话题讨论点,都是有关手撕第三者这样的狗血剧老套路。

越到最后,越会看到《三十而已》这种“自媒体”套路的趋势。

打开抖音,短视频“短平快”的特点,让剧方选择了关键剧情剧透的方式,来“碎片化”、帮观众“划重点”的输出话题。

《三十而已》遭遇“泄密”之前,其实很多观众自觉抵制盗版,拒绝非正规途径下载观看,但是几大主角的结局,早已在抖音被部分营销号大肆曝光。

这些极其损害观看体验的做法,对推动剧集热度很有利。

还有微博,住在热搜上的《三十而已》里,最出圈的角色是关于林有有到底有多“绿茶”的讨论,甚至于饰演林有有和饰演许幻山的演员微博下面评论画风的不同,都能看出,这种经过碎片化输出“情绪”之后,观众被挑动情绪是到了怎么样的程度↓

越到最后,这些话题的广泛讨论越广,也越是说明编剧开局创作的中产阶层的焦虑困境内容,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当焦虑的现实困境展开不了,在剧情中成为一个幌子,只能用烂俗的“第三者”内容苦苦支撑,对于一部电视剧而言,这样的剧情模式,实际上是架不住推敲的。

部分观众当然觉得这样的内容非常好看,而且把婚姻问题和女性真实困境归结为“小三”介入的外因,便于理解。但仔细推敲这种好看的背后,其实是创作者和平台方不惜主动对内容进行降维的提炼。

甚至剧情进行到后半程,为了制造“情绪”点,置人物行为逻辑于不顾,所有一切都是为了“自媒体”化的“爆款”输出服务。

比如林有有这个角色,她是剧里仅次于顾佳出圈的角色。

剧中好几个场景暗示了她不缺钱,所以她不是图许幻山的钱去当的“小三”,例子包括她送许幻山离开,开得是自己的车。一个才开始工作就有自己的车,能随便辞掉自己工作的90后女孩子,这些细节就暗示了林有有的经济情况并不差。

那么,林有有图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不明白,林有有到底为什么这么执着于要拿下许幻山。看到最后才发现,可能林有有就是一个为了打败顾佳而存在的工具人“小三”。

为的就是凸显顾佳的完美,甚至到最后,很多人所不爽的林有有全身而退——这恰恰是让顾佳这个角色的“体面”和“妻道”一贯到底,让这个角色的设定没有崩掉。

可以说,林有有的不顾一切、近乎疯狂的行为,单纯为了激怒观众而存在,这个剧里再没有比林有有更假的假人了。这样扁平且功能化的角色当然能引起讨论,她是近乎于一个身上都是标签的,人工合成的靶子。

捏造一个大众意识所普遍厌憎的靶子,将自然偏差进行恶意撕裂可以带来流量,以及带来巨大的话题讨论度,最让小姐姐不能认同的是,这个角色的出圈,让婚姻的议题和女性在婚姻中真正的困境,被简单粗暴的套进了拙劣文本拟态里。

这当然不是说,不能写渣男、不能写小三。

而是说,这类最容易让观众理解婚姻问题的话题点,恰恰不是大多数人婚姻情感里的问题。

林有有不常有,许幻山这样的巨婴,陈屿这样在婚姻里实施“冷暴力”的丈夫,才是很多女性婚姻里常见的。

钟晓芹和陈屿那条感情线,原本是最接近于普通人婚姻状态的。

结婚数年,共处一室却各有各的疲惫感,婚姻里没有“小三”却被堆积成山的鸡毛蒜皮逐渐冷冻了。

相顾无言的日益冷漠、一天天的冷暴力,女性越来越在这样的婚姻里迷失自我,死水里没有微澜的婚姻原本是一个可以深入讨论婚姻和性别议题的切口。

结果呢?钟晓芹的感情线到了后面,加入了钟晓阳这个男小三,陈屿更像是失忆一样的,变成了“追妻火葬场”的偶像剧男主画风。

编剧越是耽溺于这样有话题度的、简化一切的标签化情节,越是少有洞察力的细节。

所以在最初建立好感之后,该剧并未对开局里的危机真正提出过基于现实的走向内容,反倒是将剧情引到了狗血撕X的层面上。这也是为什么到了结尾,三个主角看似摆脱焦虑,拥有更好生活,却是极其泡沫的失真。

《三十而已》确实是爆了。

可这不是“女性主义”的成功,依旧是“消费女性”的成功。

随着女性观众的话语权、购买力增强,“得女性观众者得天下”依旧是业界共识。市场在讨好女性观众在这个夏天肉眼可见。但是,无论的《三十而已》还是《乘风破浪的姐姐》都高开低走,恰恰说明了市场并没有真正想去做解决女性困境的作品。女性进退维谷的困境里,在这个夏天似乎又竖立起了顾佳这样充满bug的完美标杆。

这当然不全是市场的问题。

小姐姐想说的是,创作者们如果想要真正做出观众喜闻乐见,有共情感的女性群像剧,请把女性当成一个人。

当为了话题而话题,当人物只能沦为编剧给大众竖起的靶子,或者是喊“独立”口号的工具,那不过是继续强化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