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住在熱搜上的爆劇《三十而已》完結了。

觀衆們心心念念顧佳什麼時候離婚,結果在離婚前,許幻山煙花廠炸了。許幻山罪有應得坐牢,但是公司的爛攤子全部要顧佳來收拾。

王漫妮一路想着披荊斬棘,在慾望和道德之間擰巴地掙扎,在最後居然遇上貴人,實現出國讀書夢想(留學愛丁堡只要十萬?)

鍾曉芹更是神奇,不僅第一次寫書就拿到了百萬版權費,成了作家,前夫更是像被人魂穿,婚姻冷暴力的陰影全無,直接上演“追妻火葬場”的小言劇。

這部前期以“現實”之名製造話題的劇,中段卻用最狗血的套路瓦解掉一切真實,最後結尾又告知女性,被兩性關係中的問題所牽絆束縛就是你的“三十而已”。

國產劇號稱的現實主義泡沫再一次一戳即破,消解成了一場“大婆”如何對付“小三”的狂歡討論。

所以,結尾被吐槽是意料之中的。

這不僅僅是所謂的“爽劇不爽”之爭,也不僅僅是林有有全身而退,導致大衆情緒不滿。而是一部開篇打着30+女性有多種可能,編劇說想“寫出這個時代的女人,生龍活虎的漂亮姿態”的劇,一路走向自我降維。

“女性主義題材”,又一次變成了“消費女性題材”。

01

那些淺嘗而止的真實

《三十而已》成了現在一類話題劇的“集大成者”:把劇集自媒體化。

何爲劇集自媒體化?前期在寫本子的時候,已經把話題的“餌”給埋好了,這個“餌”是配合以後電視劇宣發時候的話題進度。

話題度來自於一百篇十萬加的情感爆款文,比如,什麼“鑑綠茶”、“撕小三”、“撈女”……播出後話題和宣發聯動,再催生出一百篇的十萬加爆款文。

如此,內循環達成。

《三十而已》的每一條劇情線都提供了窺探現代人生活中各方面焦慮的途徑,算法精準。

顧佳的這種雞湯輸出,恰恰也是自媒體化的。

小姐姐之前也說過檸萌擅長做話題劇之外,又精細化了受衆分析,幾乎掃射了各個階層女性的心理。

可謂是熱點急先鋒,焦慮弄潮兒。

用這種方法論做劇,當然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劇集自媒體化是一把雙刃劍,催生爆款,也容易讓內容標籤化、碎片化。

原本《三十而已》的劇情開局,已經呈現了一個較爲不錯的能讓人看到生活的“現實”景觀:顧佳的家庭問題裏有巨嬰的丈夫,孩子的升學焦慮;鍾曉芹婚姻問題裏有丈夫的冷暴力,自我成長的停滯;王漫妮則是個有虛榮心又有野心的小鎮女孩。

這些焦慮是真實的,觸手可及的,也都是觀衆們所要普遍面對的,通過這些“習慣性”危機與焦慮,《三十而已》開局迅速打出了一記重拳,觀衆會想看看,它還會擊碎什麼。

而且《三十而已》裏有個本身很妙的設定。

劇裏的三位女性,顧佳住在君悅府,鍾曉芹在君悅府的物業上班,王漫妮在君悅府底部的奢侈品店當銷售。

一棟樓,三個階層劃分開了。

這是比太太圈的鉑金包,更爲真實的階層劃分真相。

作爲一種階層衝突的“可視化文本”,完全可以把這個設定作爲揭示不同階層女性生活不同的一個點。

在國產影視劇的女性主題中,女性獨立的話題已是老生常談。《三十而已》的這一步,原本已經絲毫不掩飾三個女性對於階層躍遷的野望,也已在開局描繪了現代社會“女性階層躍遷焦慮”的序幕。

這個嘗試,其實是以往的國產劇裏都是少有的。

可惜,編劇只是把這份對於真實的揭露試驗,淺嘗而止。

想一想,如果是日劇或者韓劇,大概會寫這三個女人原本是陌生人,因爲一個事件聯繫在一起,然後認識了,結盟了,之後三條線再展開和交際。

而我們的女性羣像劇裏,是必須要把幾個女主寫成閨蜜的,而且從來不交代不同階層女性友誼的來歷,以及不同階層女性友誼產生中的衝突。此處插播另一個著名案例,那就是《歡樂頌》“五美”在逆境中相互依偎取暖,她們身上被寄託了階層流動的友誼。

可惜,《三十而已》點出了階層流動的困難,又自己把這個設定浪費掉。最後把這份女性的友誼點,落腳在了最後閨蜜齊心打小三上。

02

那些煽動情緒的狗血

從林有有以許幻山的“迷妹”身份出現開始,這個劇就快速滑入到了用自媒體的方法論做劇集的怪圈。

那就是把主角的情感困境標籤化,具體在這個劇裏是都以“第三者”一以概之。

男女關係裏出現第三者確實是最容易挑動大衆情緒的點,於是我們看到了這部劇的編劇好像不寫出軌、不寫小三,就不知道該怎麼書寫女性情感困境。

解構一下《三十而已》三條線,編劇埋的“餌”都是關於“第三者”的問題:顧佳手撕的是林有有這樣的第三者;鍾曉芹面對是所謂男“綠茶”鍾曉陽這樣的“第三者”;而王漫妮那條線,則是把王漫妮的情感掙扎套進了海王“獵物”裏的“第三者”角色裏。

最終,你會發現,這個電視劇,討論30+女性情感的困境,都是有關第三者的狗血劇內容。

大婆打小三,“鑑綠茶”一貫是自媒體的爆款類型。因而當《三十而已》後續全部用“第三者”的劇情內容,推動敘事,製造劇情跌宕感之後,所謂的“爽”感也就出現了。

編劇接受採訪時說,她不想做一個“爽”劇,與此相悖的是,劇裏供給大衆各種話題討論點,都是有關手撕第三者這樣的狗血劇老套路。

越到最後,越會看到《三十而已》這種“自媒體”套路的趨勢。

打開抖音,短視頻“短平快”的特點,讓劇方選擇了關鍵劇情劇透的方式,來“碎片化”、幫觀衆“劃重點”的輸出話題。

《三十而已》遭遇“泄密”之前,其實很多觀衆自覺抵制盜版,拒絕非正規途徑下載觀看,但是幾大主角的結局,早已在抖音被部分營銷號大肆曝光。

這些極其損害觀看體驗的做法,對推動劇集熱度很有利。

還有微博,住在熱搜上的《三十而已》裏,最出圈的角色是關於林有有到底有多“綠茶”的討論,甚至於飾演林有有和飾演許幻山的演員微博下面評論畫風的不同,都能看出,這種經過碎片化輸出“情緒”之後,觀衆被挑動情緒是到了怎麼樣的程度↓

越到最後,這些話題的廣泛討論越廣,也越是說明編劇開局創作的中產階層的焦慮困境內容,只是鏡中花水中月。

當焦慮的現實困境展開不了,在劇情中成爲一個幌子,只能用爛俗的“第三者”內容苦苦支撐,對於一部電視劇而言,這樣的劇情模式,實際上是架不住推敲的。

部分觀衆當然覺得這樣的內容非常好看,而且把婚姻問題和女性真實困境歸結爲“小三”介入的外因,便於理解。但仔細推敲這種好看的背後,其實是創作者和平臺方不惜主動對內容進行降維的提煉。

甚至劇情進行到後半程,爲了製造“情緒”點,置人物行爲邏輯於不顧,所有一切都是爲了“自媒體”化的“爆款”輸出服務。

比如林有有這個角色,她是劇裏僅次於顧佳出圈的角色。

劇中好幾個場景暗示了她不缺錢,所以她不是圖許幻山的錢去當的“小三”,例子包括她送許幻山離開,開得是自己的車。一個纔開始工作就有自己的車,能隨便辭掉自己工作的90後女孩子,這些細節就暗示了林有有的經濟情況並不差。

那麼,林有有圖的是什麼?

很多人都不明白,林有有到底爲什麼這麼執着於要拿下許幻山。看到最後才發現,可能林有有就是一個爲了打敗顧佳而存在的工具人“小三”。

爲的就是凸顯顧佳的完美,甚至到最後,很多人所不爽的林有有全身而退——這恰恰是讓顧佳這個角色的“體面”和“妻道”一貫到底,讓這個角色的設定沒有崩掉。

可以說,林有有的不顧一切、近乎瘋狂的行爲,單純爲了激怒觀衆而存在,這個劇裏再沒有比林有有更假的假人了。這樣扁平且功能化的角色當然能引起討論,她是近乎於一個身上都是標籤的,人工合成的靶子。

捏造一個大衆意識所普遍厭憎的靶子,將自然偏差進行惡意撕裂可以帶來流量,以及帶來巨大的話題討論度,最讓小姐姐不能認同的是,這個角色的出圈,讓婚姻的議題和女性在婚姻中真正的困境,被簡單粗暴的套進了拙劣文本擬態裏。

這當然不是說,不能寫渣男、不能寫小三。

而是說,這類最容易讓觀衆理解婚姻問題的話題點,恰恰不是大多數人婚姻情感裏的問題。

林有有不常有,許幻山這樣的巨嬰,陳嶼這樣在婚姻裏實施“冷暴力”的丈夫,纔是很多女性婚姻裏常見的。

鍾曉芹和陳嶼那條感情線,原本是最接近於普通人婚姻狀態的。

結婚數年,共處一室卻各有各的疲憊感,婚姻裏沒有“小三”卻被堆積成山的雞毛蒜皮逐漸冷凍了。

相顧無言的日益冷漠、一天天的冷暴力,女性越來越在這樣的婚姻裏迷失自我,死水裏沒有微瀾的婚姻原本是一個可以深入討論婚姻和性別議題的切口。

結果呢?鍾曉芹的感情線到了後面,加入了鍾曉陽這個男小三,陳嶼更像是失憶一樣的,變成了“追妻火葬場”的偶像劇男主畫風。

編劇越是耽溺於這樣有話題度的、簡化一切的標籤化情節,越是少有洞察力的細節。

所以在最初建立好感之後,該劇並未對開局裏的危機真正提出過基於現實的走向內容,反倒是將劇情引到了狗血撕X的層面上。這也是爲什麼到了結尾,三個主角看似擺脫焦慮,擁有更好生活,卻是極其泡沫的失真。

《三十而已》確實是爆了。

可這不是“女性主義”的成功,依舊是“消費女性”的成功。

隨着女性觀衆的話語權、購買力增強,“得女性觀衆者得天下”依舊是業界共識。市場在討好女性觀衆在這個夏天肉眼可見。但是,無論的《三十而已》還是《乘風破浪的姐姐》都高開低走,恰恰說明了市場並沒有真正想去做解決女性困境的作品。女性進退維谷的困境裏,在這個夏天似乎又豎立起了顧佳這樣充滿bug的完美標杆。

這當然不全是市場的問題。

小姐姐想說的是,創作者們如果想要真正做出觀衆喜聞樂見,有共情感的女性羣像劇,請把女性當成一個人。

當爲了話題而話題,當人物只能淪爲編劇給大衆豎起的靶子,或者是喊“獨立”口號的工具,那不過是繼續強化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