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墓葬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佔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因爲古時候人們相信“入土爲安”,所以自古以來,土葬的下葬方式被大多數人接受,而土葬得到必備就是棺木、陪葬、墓碑。這三種隨便衍生出來都是一種文化,今天主要詳細說的就是墓碑文化。

人們在自己的親人去世之後,就會在墓碑上刻上親人的生平,如果有特別突出的事蹟的,也會在上面一一說明。古代人們信奉死者爲大,所以在人死後,他生前的所有恩怨一般都會一筆勾銷,只由親人在墓碑上寫他過往有意義的事情。

而墓碑上對親人的稱呼,又有一些學問。在傳統節日裏去祭拜先祖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在墓碑上看見“故、顯、考、妣”這幾個字,它們都代表着不同的意義,。“故”字很好理解,一般我們在古文裏見到的“故”多是指舊人,相識的舊友,而若是到了墓碑上,則是指去世的人。

“顯”字在古代能用到墓碑上的,基本上墓主人都是達官顯貴或者德行高尚之人,所以“顯”字經常會和“考妣”連在一起用,稱爲“顯考”“顯妣”。在形容一個人痛苦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用到一個詞,就是“如喪考妣”,形容一個人就像喪失了父母一樣痛苦。而“考”在古代的時候指父親,後來逐漸演化成去世的父親,“妣”用來指代母親,後來也逐漸演化成去世的母親。

“顯考”“顯妣”很明顯就是對已去世的父母的美稱,但是上文提過一般人不能拿來用。而普通百姓既想表達對自己已經故去的父母的尊敬,又不用忌諱該怎麼做呢?於是就有人將“顯”改成了“先”。“先”字本意就有“先祖”“先人”的意思,是對亡人的敬稱。所以“顯考”“顯妣”又和“先考”“先妣”有所區別。

這裏要注意的是,“考妣”若是用在了一起,那麼就證明這個墓穴是夫妻合葬,而且如果沒有子孫後代加上家中長輩尚且在世,“顯考”“顯妣”也不能用,只能改爲“先考”“先妣”。

不過隨着改革開放,地位規制的約束力逐漸減弱甚至於沒有,“顯考”“顯妣”使用的地方逐漸增多,大家也只是爲了盡一點孝心,有時候在生前雖然不能享受榮華富貴,但是子女想讓自己的父母稱呼好看一點也無可厚非。

墓葬文化本就是前人依據身份地位變化而來,皇家貴族的葬禮規制繁多冗雜,多是爲了表示對死者的尊敬以及權力的象徵,普通百姓就沒有那麼多規矩,墓地也簡單樸素,但墓碑文化給了平民一個除了規格之外能給先人的一種心理上的尊重,自然而然就會都使用。

雖然現在國家爲了減少土地的使用而提倡火葬,但是墓碑並不會因此而消失,大家仍然會在墓碑上記錄亡故之人的生平事蹟,表達在世之人對他們的哀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