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公元1435年,明朝宣宗皇帝去世,皇太子朱祁镇继承皇位,这就是明英宗了。

朱祁镇上位十余年来,北方瓦刺人不断侵扰明朝边境,明政权三次派大兵抵抗,瓦刺人无功而返。到了公元1449年,瓦刺太师也先亲率大军入侵明朝边境。在掌权太监王振的一再鼓动下,大明皇帝朱祁镇调集明朝当时几乎所有的精锐部队二十万,同王振一起征讨瓦刺人。结果大败,明朝精锐几基本被消灭殆尽,朱祁镇也被瓦刺人俘虏。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败。

瓦刺人以朱祁镇为要挟,大举入侵明朝。明政府部队精锐已悉数被歼灭,抵抗无力,瓦刺军队很快兵临当时明朝的国都顺天府,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城。在此情形下,朝中皇亲贵戚、大小官员无不恐慌不安,世界末日到来了,是逃跑,还是引颈就戮?众人惴惴不安,在此无比危险与绝望的情形下,明朝该何去何从呢?

土木堡之败中,明朝皇帝朱祁镇被俘虏

一、绝境中出现了救世主:于谦

皇帝都被人给抓了,前宋朝靖康之难的惨剧仿佛穿梭了时空,突然地浮现在明朝皇宫之上,让贵戚们和朝廷里的各级官员深度恐惧。如今又是一次外族入侵,并且靠近了国都应天府,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城,而且是在明朝军队精锐基本完蛋的情况下。所有人都惶恐而紧张,明朝该何去何从?

自从公元1368年建国到那时,明朝仅历经81年历史,不想生死难关就摆在面前。各级官员的第一反应就是,逃命!当然他们不能公开这么讲,而要用一个好听的词来表达,这就是迁都!当时斩应天府,也就是如今的南京是明朝的副都,于是各级官员心中想的,就是赶紧迁到南京,避免被瓦刺人给俘虏了再说。

敌兵来临,官员惊恐

臣子们的这种想法自然很符合他们的利益,因为迁了都,他们的生命得到了保持,而经济上的利益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这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仍然,对于朝廷则是实实在在的损失,主要损失的是威信。

此时的明朝,皇帝被人抓了,本来已是威严扫地,但好在推出了一个备用皇帝,即朱祁钰。此时的朱祁钰接替他同父不同母的哥哥朱祁镇继帝位,毫无根基可言,大臣们只是不得而已敬之。如果在敌人只是靠近,还未接触时就逃跑,那么估计他这个皇帝后半生也就甭想当好了,因为这违背了明朝的宗旨,即''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如果是这样,以后谁都可以瞧不起他,甚至可以取代他。有这种想法的,不仅他朱祁钰一人,其他皇宫里的有头脑的皇亲也都会这样想。那么怎么办呢?

这个道理朝臣们自然都懂,他们一个个地也都在暗地里做着离开的准备,但嘴上不能讲出来啊,否则万一皇帝不同意,自己今后的一辈子可就完蛋啦!此时,有一个人很''精明'',他就是徐有贞。他的盘算是,反正不迁都就只有等死,所以迁都势在必行。而没人愿意先提出来,如果自己吃这第一口螃蟹,那么他就成了英雄啦,以后谁见了他不都得高看不眼,不都得叫他一声''徐爷''?这之后,自己的官途就顺畅得很了。

徐有贞主张快速迁都

于是,徐有贞在朝会上勇敢地站了出来,叙述他主张迁都式逃跑的众多理由。果不其然,得到了许多朝官的鼎力支持。正当他暗自得意之时,被人一闷棍打了下来。

''建议南迁者斩''!一句晴天霹雳的话突然响彻朝堂,让那些主张迁都的人呆得个半死。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一个救世主式的历史人物,即于谦。那些主张迁都的官员们,缓过了神,开始对于谦大扣帽子,说他是要明朝毁灭的人,是要陷皇室于危险的人等等,什么大的帽子都往他身上扣。

于谦快要支持不住了,好在吏部尚书王直以及一些正直的官员站出来,历陈迁都的危害,而阐明京城仍可防守的种种理由。这打动了刚坐上皇位的朱祁钰,于是皇帝下令,于谦主管顺天府,也就是北京城的防御战。换句话说,皇帝把自己、皇室甚至整个大明的生命交给了于谦。于是北京防御战开始了,于谦能成为大明的救世主吗?

于谦

二、精巧布局,稳定局势,取得成功

土木堡大败,太监王振是主要的罪人。如果没有他及手一党羽的一次又一次的鼓吹,皇帝也不会这样朱祁镇,更不会让朝上和官员陷入如此无比危险之中。此前,是因为敌人已经到了,大家在恐慌中忘记了王振这个罪魁,当不得不要面对敌人后,倒是安静了下来。在一次朝会上,有个文官刚提起王振二字,众官员突然记起了清算,像被点着火的炸药一般,一齐要清算王振的党羽。而此时,王振的党羽马顺不知死活,竟然还在为王振辩解。愤怒的一众官员各各撸起袖子,也顾不得皇帝正在龙椅上坐着,一起上前把马顺一口气给活活打死,还顺道收拾了王振的另外两个跟班,即毛贵和王长二人。这三人被当堂打死,王振的党羽被清理了,朝堂也干净了许多,于是,大家能齐心抗敌了,这从客观上帮了于谦的大忙。

太监王振

新皇帝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此时的于谦,面临着北京无兵可守的窘境,还有其他比如粮草、士气等诸多问题。于谦明白,当下最首先的是北京无兵可守的问题。于是,他令人急速将北京附近能调的官兵都调到北京的近郊,人越多越好,最少在人气上能对瓦刺人有一定的吓唬作用。于是,附近的军队快速向北京集结,人数从最初的万人,增加到了十余万。看到有这么多人在保护北京,皇帝及皇室众人,还有朝廷的上下官员总算不那么紧张了,至少心里有了一些底气。

保卫部队向国都集结

人多了,就需要大量的粮草。当时北京很大,当然囤粮不少,但再多的粮食如果要经历漫长的战事,也会消耗殆尽。因此粮草不嫌多,越多越好。当时通州是离北京最近的屯粮之地,那里是个大粮仓,囤积了许多粮草。如果直接从那里运粮到北京,被瓦刺人路上截胡的可能性大。如果此地的粮草被截,那么北京将面临缺粮的困局。怎么办呢?

于谦有办法。他在征调军队时,命令他们都要从绕道到通州去,从通州过,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军队捎带粮食进京。于是,无法破局的粮草问题被解决了。有兵有粮,人心军心稳了,明朝的希望大增,此前悲观绝望的情绪开始消退,众人抗敌的信心大增。

于希望并不等于已经胜利。于谦不敢掉以轻心,他指挥人们对防御工整进行完善,并加紧训练军队,经过一个多月的整训,北京城出现了可以同瓦剌人作战的资本。此时,此前土木堡惨败所结下的种种仇恨情绪开始占据上风,人们都想尽快同瓦剌人一战,来为此前战死的亲人们报仇。对此,于谦进行了合理引导,让军民士气大增。

到了此时,大家心里有个疑问,瓦刺人这一次是挟着巨大的优势而来的,而且大明皇帝朱祁镇还在他们的手里,那么瓦刺人为何要给大明一个多月的时间准备,而不一举进攻北京城呢?

瓦刺大军

关于这一点,瓦剌首领也先是个明白人。他知道,大明很大,虽然主力部队被消灭了,但大明有的是人,而瓦刺无论从整体实力或从人数还是地域上,同大明都不在一个档次上。即便能攻下北京城,他们守不住,最终如果两国陷入胶着战争中,对瓦刺很不利。还不如把朱祁镇当个摇钱树,狠狠捞上一把就走,这才是上策。因此,他们不急着打北京。

为了炫耀武力,让大明服软,也先时不时地带着朱祁镇外出示威,并想以此打开大同与宣府的城门,也好为将来不得已时打北京做准备。只不过是,他这次碰到硬茬的了,大同和宣府作为京都外围防线,这两地的镇守主将是也先的老对手,是个狠角色。不管让也先如何攻打,都没能占到便宜,

也先对明朝开出了天量的赎金,但明朝却迟迟未曾送到,就这样折腾了一月有余,也先啥也没有得到,只是在到处碰壁。也先也是个老谋深算的人,他发现有一条北京防守薄弱的路,可以直通北京,这就是紫荆关。于是,他率兵从这里打开了缺口,大兵终于陈列到了北京城下了。

也先此前的犹豫,给了于谦重大机会,也给了大明不亡的时机。兵力继续增加,于谦在北京四周集结了22万兵,准备抗敌。有人可能会设想,这是不是影视作品上经常看到的架云梯登城墙的作战呢?这不是!于谦实行的是主动防御,并非把兵力集中在城内作被动防守,而是在北京周围的要地上埋伏好了兵力,只等也先主力的到来。

敌军果然''应约''而来,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身处于一个巨大的紧箍咒中,无论如何冲突,都被明军死死缠住,结果是大败而回。北京保卫战最终以明军的胜利而告终,于谦最终成为大明王朝的救世主,留下了千古英名。

北京保卫战最终明朝胜利

三、结语

北京保卫战是明王朝极为重要的防御战,为大明的继续存在续命近二百年。在绝望式危难中,用把“死马当活马”医的勇气,如晨星般给人们以希望。这在当时属于最后的防线,最终让大明起死回生。而于谦,是一位救世主一样的人物。这里倒不是说,国都防守的成功都是他一人之功,而是说如果当初没有他力挽狂澜,而是如其他人主张的那样实行逃跑式的迁都,那么大明可能最终落得北宋一样的下场。

从这一保卫战中我们看到,面临危难最有效的方案是自救。挖掘自身的优势去战胜困难与对手,是有效的回避危险的方法,也是希望之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