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朝代實施的是兩京制,何爲兩京制呢,就是京師以外另設的留都或者說是陪都。

像歷史上最後兩個封建大一統王朝明清,就都是實施的是兩京制。明朝的兩京是北京和南京,清朝的兩京是北京和盛京(今瀋陽)。

那麼今天宋安之來說說,明清時期的南京和瀋陽(爲了行文方便,接下來都稱呼爲瀋陽)哪個地位更高。

單純以地位來說,南京的地位更高。

可以說縱觀中國古代實施兩京制的朝代,明朝的兩京制最爲特殊,南京可以說是在留都中地位最高的。因爲南京是明初的都城,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於此,認爲南京是“宅中圖大,控制四方”。最初的明朝兩京爲南京和開封(當時被稱之爲北京),再加上中都鳳陽的話,可以說是兩京一都制。

等到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後,形成了新的兩京:北京和南京。雖然明朝政治中心逐漸由南京轉移到北京,但南京畢竟是做了幾十年都城,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所在之地,所以在體制上並沒有降低。

而清朝的兩京之一的瀋陽,只是清朝在關外割據時期的都城,只做了二十年都城。並且主要是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經營的,當時清朝只是關外的割據勢力,光是這點,瀋陽的規模就無法與南京對比。

在體制上,南京有六部、九卿、科道、宗人府等,只是沒有內閣。南京還有國子監,當時稱之爲南監,可以說文化上來說,南京比之北京也是毫不遜色的。

再看看清朝時期的瀋陽,只有戶、禮、兵、刑、工五部,並沒有吏部,還沒有卿寺科道。而且五部都是隻有侍郎,沒有尚書的。

所以就體制上來說,明朝的兩京之一南京,地位是超然的。比之清朝的兩京之一瀋陽,是地位高了很多。

但就具體掌握的實權來說,瀋陽更勝一籌。

雖說南京的地位很超然,但就具體權勢來說,南京的實權並不大。

首先南京只是負責南直隸的相應事務,雖然南京的官階和北京一樣,但北京的國家最高政令所出,天子更是在北京,是政治中心,因此北京的官員實權很大,更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以一般官員都願意待在北京,而不是南京。

南京的大部分機構可以說政務清閒,多爲虛銜,有點退居二線養老的意思。所以任職的官員被稱之爲“吏隱”,而當時官員如果被調去南京的話,多少有些左遷(降職)的意思。

在南京掌握實權的分別是: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南京守備太監、提督南京軍務勳臣,代表了大臣、宦官、勳臣集團三方勢力。

再反觀清朝時期的瀋陽,在1644年,多爾袞率清軍入關並且遷都北京以後,瀋陽成爲東北的政治中心。

瀋陽最初以內大臣爲留守,後改內大臣爲昂邦章京,給鎮守總管印。之後又改昂邦章京爲將軍,職責是“

鎮守險要,綏和軍民,均齊政刑,修舉武備”。

也就是說當時鎮守瀋陽的實權人物只有一個,明朝的南京則是三個,而且就權力來說,比其大多了。

瀋陽五部的人員,則是隻設滿員,不設漢員,不同於北京的滿員和漢員並設的情況。

這樣來看,可以說頗爲符合清朝因地制宜的統治方法,像清朝在統一中國以後,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統治方式,瀋陽五部只設滿員也是這個意思,因爲當時東北爲清朝龍興之地,所以只設滿員也屬正常。

所以就實權來說,明朝的南京雖然也有實權,但更多是具有安置官場失意者或者退居二線者的作用。比之清朝的瀋陽來說,實權還是有所不如的。瀋陽的實權還是很大的。當然因爲當時關外開發並不完全,甚至清朝對其採取封禁狀態,所以當時很多官員也不願意去瀋陽,跟明朝的京官不願意被調往南京一般。

最後總結來說,雖說明清都是兩京制,但實則是大爲不同。明朝南京的地位還是很超然的,實權也是有的,但比之清朝的瀋陽,是地位高,卻是實權不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