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元朝滅亡,蒙古退出中原之後,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狀態。這之後,僅有的兩次接近完成整個草原統一的機會,一次是瓦剌在也先時期一度接近完成統一,並且在土木堡之戰中擊敗明軍,俘虜了明英宗,但次年就因爲內亂而崩潰了;另外一次就是在葛爾丹時期的準格爾,接近完成草原地區的統一,並主動進攻清朝,發生了烏蘭布通之戰。

但準格爾在蒙古內部來說,本身只是旁支,並不是主流,也沒有成吉思汗的血統。在成吉思汗西征的過程中,征服了準格爾的祖先,當時還叫外亦喇剔,意思是林木中的百姓,意思就是說,這些人生活在森林裏,和之前在草原上游牧的蒙古其它部族是不同的。在蒙古帝國分裂之後,瓦剌雖然也被視爲蒙古餘部,但實際上和東方的喀爾喀或者其他部族是不同的,也就是傳統上說的西蒙古。

在明朝時期,瓦剌崛起了一次,也就是在也先的那次,但也先本人只是稱太師,並沒有稱汗,俘虜明英宗之後的第二年,也先廢黜成吉思汗後人的傀儡大汗,自己稱汗,一度自稱天聖可汗,這就是在明朝的一些文獻中出現過的大元田盛可汗,並且用這個名義和明朝有過文書往來。但爲期很短就被推翻了,蒙古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瓦剌自己也退回到了西蒙古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和中亞一帶。

到女真再次崛起之後,努爾哈赤時期打通了東北與蒙古草原的聯繫,到皇太極時期就完成了對東部蒙古的征服,並且名義上喀爾喀部也向清朝稱臣了。這時候的瓦剌四部中,和碩特部被迫遷往青海,土爾扈特遠走伏爾加河流域,杜爾伯特部被準格爾吸收,實際上只剩下了準格爾部,但準格爾與清朝的關係實際上並不明確,名義上也曾遣使和清朝稱臣納貢,但實際上處於不明確的狀態。

遊牧民族能夠長期在中亞和西伯利亞以至於現在的俄羅斯的遠東地區之間來回遊動,最遠甚至可以到達東歐的草原,成爲所謂的亞歐大陸內部的流動力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周邊除了中原地區之外,沒有其它比較強大的的勢力能夠威脅到他們,中原強大的時候他們西遷或者北遷,中原衰弱的時候他們內遷,向長城線迫近,乃至尋找機會進入中原地區。

到明末清初的時候,準格爾面臨的局面就比較糟糕了,一邊是正在逐步穩定下來的清朝,另一邊是已經吞併了西伯利亞地區的沙俄。這就意味着遊牧民族在草原上的生存空間就越來越小了,要麼被沙俄吞併,要麼被清朝納入版圖,已經沒有第三條路可走。而且,沙俄一度企圖向準格爾徵稅,將準格爾納入自己的管理體系,但被準格爾所拒絕。

但在清朝與準格爾長達百年的拉鋸過程中,先主動進攻的一方並不是清朝,而是準格爾。也就是在葛爾丹時期,幾乎要完成草原地區的統一,於是主動向北京方向進攻,與清朝發生了烏蘭布通之戰。清朝在此戰中擊敗準格爾之後,清朝也曾三路分兵進攻,但都無功而返,幾年後準格爾再次發生內亂,葛爾丹兵敗身死,策妄阿拉布坦上臺,準格爾基本上只在西蒙古地區活動,沒有再向東進攻。

之後準格爾處於一個比較長時期的強盛期,在雍正和乾隆前期都沒有再與清朝發生正面衝突,但準格爾在中亞地區繼續擴張,鞏固自己的統治。比如準格爾越過天山,進入南疆,並且將一部分畏吾爾人抓到伊犁河谷,爲他們種糧食,一直到清朝平定準格爾之後,這些畏吾爾人才被放回到南疆去,這些人中就包括後來發動叛亂的大小和卓。此外,準格爾還派兵從阿里地區長途跋涉,入侵了西藏,領兵的就是準格爾名將大策凌敦多布。

準格爾自身也沒有擺脫草原遊牧政權的傳統困境,也就是因爲缺乏穩定的繼承製度,導致繼承人越來越多,不斷的發生叛亂和分裂。最後,爭奪王位失敗的阿睦爾撒納率領一部分準格爾人,引導清軍消滅了準格爾。之後,阿睦爾撒納又發動叛亂,企圖將清軍驅逐出去,清朝再次出兵打擊,最終完成了對準格爾的平定,同時也將西蒙古地區納入了清朝版圖,傳統上的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也是在這時候被清朝納入版圖。

也就是說,如果不是清朝經過長達百年的拉鋸,最終將準格爾平定,那麼準格爾最終就很有可能會被沙俄所消滅,新疆也就有可能會脫離中國。在準格爾強大的時候,沙俄並沒有下決心進行征服,而準格爾的衰落是在所難免的,“胡虜無百年之運”,一旦準格爾衰落,沙俄就可能會趁機擴張。在準格爾衰落之後,清朝及時做出了反應,纔將新疆保留在了中國的版圖之內。

從19世紀末開始出現的關於亞歐大陸的地緣戰略的討論中,中亞佔據着非常關鍵的位置,用麥金德的話說就是,誰能佔據中亞,誰就能夠佔據歐亞大陸,誰能佔據歐亞大陸,誰就能稱霸世界。在歐洲進入近代之後,隨着工業化時代的到來,歐亞大陸中部地區的遊牧民族的生存空間就在逐步被壓縮,直到最後分別被納入各個帝國的版圖之中,而準格爾正是最後一個被征服的遊牧政權,又恰好處在歐亞大陸的核心位置。在這之後,遊牧王朝就不復存在了。所以,日本學者宮脅淳子把準格爾稱爲最後的遊牧帝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