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大通老虎溝林區。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綠化率達43.3%”,這是一張亮眼的生態成績單。

“除乾旱陽坡外,所有能植樹的地方都種了樹造了林。”這是一份精彩的環境答卷。

“國土綠化三年行動,累計完成造林工程28357.98公頃,其中人工造林13691.31公頃,封山育林14666.67公頃。”這是從未止步的綠化接力跑。

……

輕紗擁吻秀山,薄霧裊繞茂林。

經過一夜雨水的洗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羣峯競秀,茂密的雲杉、圓柏和樺樹愈加妖嬈、青翠欲滴,總是讓你有種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王文義,大通縣林草局林業站黨支部書記、站長,對大通綠化發展有更加切身的感受、獨特的體會和深深的情懷。“毫不誇張地說,大通綠化的崛起,我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這裏的每一片林地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老蔡,察汗河景區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我們大通的一張名片,由此可以集聚人氣,帶來可觀的生態經濟,你們一定要做好日常的巡山工作,不僅要呵護好山林,還要保護好河水。”

“嗯、嗯、嗯……”跟隨王文義一起巡護的大通國家森林公園察汗河景區的員工蔡德生連連點頭。

“每到夏季,漫山杜鵑花盛放時節,前來觀賞的遊客、攝影愛好者雲集,做好防火、撿拾垃圾也要當成頭等大事。”

“放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嘛,細心呵護這裏的美景,這個道理我懂。”

“記者同志,你不知道王站長從參加工作開始,先後在景陽林業站、寶庫林場用材林基地工作,一輩子與植樹造林打交道。”蔡德生說。

“在基層林業站工作的7年時間裏,每年帶領周邊羣衆植樹180公頃。”王文義說,每年植樹達59.4萬株、7年裏植樹達到415.8萬株。

驟雨初歇,空氣溼潤清新,站在景陽林場最高處放眼,王文義指着他們當年植樹的地方,如今已山巒層林盡染、綠色翻着碧浪,林中細聽濤聲,這裏的一切與平原藍綠交融。“這樣的自然美景,既是大通人發自內心對綠的渴望,也是‘一定要擁有綠色家園’的追求,更是對美的享受和走向未來的依託。”

“7年中,每年4月中旬積雪尚未消融,40多天的時間裏,我們都會和林場周邊的七八十個羣衆,來到山上種樹,青海雲杉是本土樹種,栽得多一些。

如今高度達到三四米,有碗口粗了,樹木集中連片成爲森林了。”寶庫林場員工李連德說。

“當時,王站長和我們一起,都在這裏種樹,山中雨多,由於要搶季節,所以雨中種樹是經常的事,上衣溼透、下半截褲子都是泥水,鞋子進水太多一走就‘嘎吱嘎吱’作響。”王曉東說,當天種樹任務完成回到搭在山裏的帳篷裏,無熱水只能在冰冷的河水裏洗一下,那種“冰爽”至今記憶猶新。

“天還沒亮就又黑了。”王文義說,你肯定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

帳篷搭建的地方兩山夾峙,上午11時至下午3時陽光才能照射進來,所以同志們苦中作樂自創歌曲、相互開着詼諧幽默的玩笑,總結出“最香的是美酒,最甜的是綠化夢”的經典語句。

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已呈現在世人面前。

林由人興,人因林富,綠色崛起帶來綠色產業興盛,綠色富了羣衆成爲必然。

寶庫鄉三塘溝林區周邊羣衆,看到林業站在高大喬木下試種的蘑菇成功後,周邊羣衆紛紛效仿,如今,僅這一項收入每年就達四五十萬元,32戶100多名羣衆切實從綠色發展享受到生態紅包。

多林鎮上寬村林區周邊羣衆從林下經濟受到啓發,種植當歸、黨蔘、柴胡等中藏藥材,村裏一百多名婦女成爲基地的長期“職工”,每年從這裏領走一百多萬元工資,還能領到產品出售的分紅。

“靠山喫山、靠水喫水,具有‘青藏高原上的張家界’之稱的大通國家森林公園察汗河景區,每年杜鵑花開時節,周邊羣衆就會牽着自家的馬,爲前來觀景的遊客提供騎馬和拍照等服務,每個家庭由此可增加2萬元左右的收入。”王文義說。

在大通,“綠色發展、幸福西寧”的理念深入人心,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綠色價值觀念和天藍地綠水清成爲行動自覺,從而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懷。就拿具有“小武當山”之稱的老爺山景區來說,以前山要麼是草、要麼就是灌木,當地羣衆每到冬天把灌木砍了當柴燒,經過“鬱閉成林”的手段,如今的老爺山不僅是旅遊景區,也是當地的林區。

“景觀好看起來,綠色產業才能發展起來,而綠色崛起成就了青山綠水和清新空氣,從顯性好處看,林下經濟、鷂子溝和老虎溝等農家樂,富了一方百姓;從隱性好處看,給後人留下綠水青山,在大地上存下‘綠色銀行’等;長遠來看,其好處則是數不勝數。”王文義說,每每站在山頭往下看,每個地方都有自己和大通林業人的足跡和汗水,很有成就感。

“襟三江而源萬水,懷億木而匯林海”。滿山蒼翠映照着民生關切,也濃縮了這些年來大通保護環境、涵養生態、推進綠色發展、促進綠化產業的生動實踐。建設生態文明、打造美麗大通,對於大通來說,不只是層林盡染的美麗風景,也不只是那一覽無餘的滿目綠化,更不只是幾十年來綿延生長的多樣生物,而是這裏從理念到行動、從保護到守護所形成的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

在保護中做到高質量發展、在發展中實現高品質民生,綠色發展與美麗西寧、和諧發展與生態大通歸根到底都是爲了小康生活。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