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第一次知道自己所在的国家叫做中国时,肯定有不少人会好奇:难道我们位于世界正中心,所以才叫中国的吗?

事实上,古代中国人就是这么认为的,天圆地方,我们处在整个天下的中心位置,因而自称为中国。

“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宝鸡出土的西周初期青铜器“何尊”上。那是在武王伐纣后的不久,为了巩固对四方的统治,周朝在天下之中心位置,即现代的洛阳附近建立了都城。从此,“中国”便成为华夏文明的代称。

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周人认为天下只有这么大,北方是大漠,东方是大海,南方是沼泽,西方是高原,都不适合人类生存。因此,周人把黄河中游区域视作天下之中心,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周人用分封王亲和功臣的方式,逐渐与周边各部落融为一体。最关键的是,周人特别注重思想文明建设,建立了完善而又高雅的文化礼仪,让四方蛮族心悦臣服地接受周朝的统治,并以能成为中国人而骄傲。尤其是后一点,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反复上演。

跟其他古文明一样,富足安逸的农耕民族总是容易受到游牧民族的侵袭,甚至会被灭族。西周也曾被犬戎攻破都城,周王都被杀了,但周朝没有灭亡,诸侯大臣们重新拥立新的周王后,中国不但没有灭亡,反而迸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战国和秦汉时期,既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国,又使中华文明的概念深入人心,从此以后,无论国家如何动荡,外敌如何强大,总有人会站出来,把统一作为解救天下苍生的唯一途径。

正如前文所说,即使是来自周边的胡族,只要有机会入主中原,都会把自己视作中国的代表,吸收华夏文明为己用,甚至直接被同化掉。北魏、前秦、金、元、清等政权都是如此,清朝的汉化最成功,因而统治中国的时间也最长,满人更是几乎完全融入了汉人,难分彼此。

反观其他古文明,他们的人口、疆域也许并不低于中国,但他们文明的先进性还不足以同化外来者,武力值又不占优势,于是灭亡命运的降临,便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

地理环境条件不亚于中国的南亚次大陆,早早诞生了印度古文明,却始终没有形成过一个类似“中国”这样的统一核心。因此,在外来者一轮又一轮的征服中,南亚次大陆上产生了无数个种族和次生文化,并且相互之间是隔绝的。

正因为这样,南亚次大陆人虽多、地虽广,但完全没有能力抵御西方殖民者的进攻。都说英国人只用800多兵力,便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实际上,英国人每次征服一个土邦时,其他土邦都会派来远超出英国人的兵力,帮助英国人作战。

这些助纣为虐的土邦主都会在战后得到奖赏,可用不了多久,英国人同样会把他们的土邦变成大英帝国的领地。这个花招非常简单,却极其有效,直到整个南亚次大陆全部臣服于英国人的脚下!

没有核心文明的引导,再多的人口数量也无法凝聚成伟大的力量,在文明存亡断续的关键时刻,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不是没有经历过亡国,但只要“中国”这个核心文明存在,中国人就不会被征服,我们的文化也不会被灭绝,只会更加强大。

从东晋的衣冠南渡,到蒙元灭宋、满清灭明,直至抗日战争,支撑着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信念,并不是要忠于那个高高在上的一家一姓,而是为了延续中华文明,让中国人可以读自己祖先留下来的书,按照我们自己的方式生活。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中国从不缺乏杀身成仁的英雄,更有无数个面对死亡,依然赤手空拳冲向敌人的平民百姓,正是他们顶起了中华文明的脊梁,他们就是真正的中国!

说来好笑,当西方殖民者挟着坚船利炮,从海上袭来时,死抱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恰恰是满清统治者,反倒是汉人士大夫纷纷主张变法强国,学习洋人的长处,摒弃中华文明中已经不合时宜的那些部分。

“中国”不是诗书典章、更不是长袍大袖;“中国”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领先时,我们把“中国”文明撒播给四方,让天下人一同进步;落后时,我们学习他人的长处,改变完善我们的“中国”文明,最终使我们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