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皇帝的皇四子胤禛,經歷了殘酷的“九子奪嫡”競爭,終於奪得帝位,是爲後來的雍正皇帝。雍正登基後,深感過去立皇太子的做法弊端太多,容易導致骨肉相殘,於是發明了一種新的立儲方式,叫做“祕密立儲制度”。

按照祕密立儲制度的做法,皇帝先將屬意的皇子名字寫入遺詔,置於鐍匣之中,然後放置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之後,任何人不得窺伺。等到皇帝駕崩後,再由衆大臣一起見證,打開鐍匣,宣佈繼任的皇太子人選。

自雍正之後,接下來的幾位清朝皇帝,都沿用了祕密建儲的做法。這種立儲方式,有它的好處,但也存在一些缺點。比如嘉慶皇帝駕崩後,權力交接的過程中,就出了一些亂子。

嘉慶皇帝對自己未來接班人打算,早有成見。在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剛剛駕崩,嘉慶真正親政後不久,就準備好了遺詔,放入了鐍匣。

不過,不知道是由於擔心遺詔安全問題還是其他原因,嘉慶並沒有按照先帝們的做法,將鐍匣放在正大光明匾之後,而是將它藏了起來。估計嘉慶是覺得,遺詔放在牌匾後容易被人掉包,不如自己拿着安心,以後若要傳位,自己再拿出來就是了。

嘉慶這種想法,本來也沒大錯。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在熱河行宮圍獵之時,嘉慶突發疾病暴亡。由於事情來得太突然,臨終前沒有留下一句話。

皇帝死了,臨終又沒有留下遺言。國不可一日無君,大家自然馬上到乾清宮的牌匾後面找遺詔,但這份遺詔卻被嘉慶藏起來了。雖然嘉慶生前屬意於皇次子綿寧,但沒有遺詔,誰也不敢擅自擁立新主,結果引起了一陣不小的恐慌。

這就是祕密建儲制度的缺點。因爲實在是太祕密了,萬一皇帝死前來不及說出來,沒有合法的繼任者,就容易造成皇子手足相殘的事件。

幸運的是,在人心惶惶之時,隨扈出行的軍機大臣戴均元和託津認爲嘉慶必有留下遺詔,一番搜索之下,在嘉慶的一名隨侍太監身上找到了那個鐍匣。

據《戴均元墓誌》記載:“甫駐蹕,聖躬遽有疾,不豫,變出倉卒,從官多皇遽失措。公與文恪督內臣檢御篋十數,最後近侍於身間出小金盒,鎖固無鑰,文恪擰金鎖發盒,得寶書。”

根據遺詔的指示,大臣們擁立道光爲新主,一場立儲風波,最後歸於平息。

然而,雖然在這位太監身上找到了遺詔,但畢竟不是由嘉慶親自頒示,大家也不禁有些後怕。萬一有皇子買通這位太監,偷偷篡改了嘉慶遺詔怎麼辦?

也正因這一點,當時傳出了一些流言,說嘉慶暴亡,背後有一場陰謀,或許就與立儲之事有關。這樣一來,搞得道光的皇位似乎得來不正。爲平息流言,太后特別發了一道懿旨解釋原因:

“本年舉行秋獮大典,駐蹕避暑山莊。突於二十五日戌刻龍馭上賓。驚聞之下,悲慟搶呼,攀號莫及。……但恐倉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爲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

太后這道懿旨本來是爲承認道光皇位的正當性,但懿旨中提到“大行皇帝未及明諭”,又坐實了道光即位並非出於嘉慶口授的事實。不過幸好道光的幾個弟弟都不是有野心的人,沒有抓住這點來大做文章。因此道光登基的過程雖有些小波折,但後來還是順利地繼承了大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