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有過六次“南巡”經歷,分別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以及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而康熙的這六次“南巡”,南京都是他的必到之處,與此同時,跪拜祭祀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也是康熙“南巡”的必行之事。

那麼,康熙作爲清朝的皇帝,爲何要用跪拜的方式,祭祀前朝的開國帝王呢?其實這一切,都是政治統治的需要罷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康熙“南巡”,並不是只爲了前去祭拜朱元璋,還有着其他的目的與目標。

自清軍入關開始,南方各省尤其是江南地區可以說是遭受到了巨大的災難。

由於江南各地反抗清朝統治的鬥爭非常激烈,於是這裏先後上演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等一系列的“人間慘劇”,不僅造成了人口急劇減少,土地荒蕪,經濟蕭條,社會生產遭到了巨大的破壞,更是極大的刺激到了江南地區的士紳和百姓的內心,使得其對清朝進一步產生了牴觸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反抗清朝統治的起義也是此起彼伏,並且“反清復明”的思想也在江南地區遍佈。

緊跟着,又爆發了“三藩之亂”,南方各地的社會生產和經濟秩序再一次遭到嚴重破壞,而在這一時期內,黃河多次氾濫,使得百姓們是更加迫切的希望能夠得到一個安全、穩定的生產、生活環境。

在這樣的背景下,康熙皇帝先後六次“南巡”,而安撫民心、籠絡人才、治理災患、發展經濟,也成爲了康熙“南巡”最爲主要的目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先來說說康熙的“南巡治河”。

在治理黃河水患上,康熙先是是親自對黃河流域進行了實地的考察和調研,指出黃河下游泄水不暢,水位過高,是導致河水倒灌、清口淤墊、運河氾濫、下游水患的根源。於是,康熙又親自制定策略,部署黃河治理工程,並且先後任命了靳輔、于成龍、張鵬翮等人爲河道總督,負責治理黃河,而在“南巡”的過程中,他又走上黃河大堤,親臨現場進行巡視。

可以說,經過康熙的親自部署和監督執行,黃河流域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災患大爲減輕。與此同時,康熙還對運河進行疏浚,進一步打通了南北交通的通路,促進了南北地區的經濟往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安撫百姓、籠絡人心上,康熙同樣是“用心良苦”。

在康熙“南巡”的路途中,他都會率先前往山東曲阜的孔廟進行祭拜,以展現自己的“尊儒重孔”的態度以及以“儒家之道”治理天下的理念。此舉隨即受到了讀書人以及士大夫地主階層的歡迎。不僅如此,康熙在南巡期間還會主動召見沿途地區的士紳名家以及讀書人代表,同時還會對其進行破格的選拔,進一步籠絡了士大夫的人心。當然,康熙還帶來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這也極大的贏得了江南百姓的民心。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然,歷史上的乾隆皇帝也曾有過六次“南巡”,只不過百姓卻將乾隆皇帝比作“瘟神”一般,反感遠遠大於歡迎,而對於康熙皇帝的“南巡”,他們則是歡欣許多:“凡臨幸郡邑,官民無不扶老攜幼,歡騰道左。”

之所以有如此反差,還是在於乾隆皇帝在“南巡”的過程中,太過於講求排場,並且將大部分的費用都安排地方來承擔,這無疑便加重了地方官員的負擔。而在乾隆走後,這些官員們會加緊對於百姓的盤剝,這便使得百姓們對於乾隆的“南巡”是怨聲載道。

反觀康熙皇帝的“南巡”,排場、規模、開銷都要節儉許多,並且康熙都是用的內務府和他自己的體己銀兩,並沒有對地方進行攤派。

也正是因爲如此,康熙皇帝的“南巡”,不僅沒有增加當地官員和百姓的負擔,反而通過治理河務、疏通運河、安撫百姓等一系列手段,成功獲得民心,可謂是充分達到了其目的與效果。

(圖片來源於網絡)康熙跪拜朱元璋,實際上也是爲了維護王朝統治的根基。

在中國的王朝更替列表中,清朝是在明朝之後,然而,在清朝官方的記載中,從來沒有認爲是“清朝推翻了明朝”,而一再強調“清朝是明朝的繼承者”。

順治朝時期,吳三桂帶領清兵入關剿滅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打着的旗號就是“剿滅闖賊,爲崇禎報仇”,並且清朝入主中原後,基本沿襲了明朝的法律與政治制度體系,甚至還對前明官員採取了全盤接收的政策。

而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祭奠“明十三陵”,成爲清朝一項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動,其地位絲毫不遜色於祭天、祭地和祭祖,並且這一“政治任務”,不是由皇帝親自完成,就是安排其最爲器重的皇子完成,足可見清朝對其的重視程度。

所以,“明朝的繼任者”是清朝皇權統治的“合法性”的根基所在,清朝的皇帝們自然會對明朝皇帝極爲尊崇,其根本目的還是爲了其自身的皇權統治。

而也正是因爲有着這樣一層的關係,康熙皇帝纔會選擇用跪拜的方式來祭祀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以表現自己的崇敬之情。

(圖片來源於網絡)

除此之外,康熙跪拜朱元璋,也是要起到安撫和籠絡民心的作用和效果。

首先,這是康熙希望能夠消弭滿漢矛盾的重要舉措。

由於這一時期距離清朝在江南地區製造的幾起“慘案”過去的時間並不長,滿漢之間的關係還是非常的緊張,江南地區的士紳與百姓對於清朝的怨恨也是極爲深刻的。所以康熙本人親自來到江南,本身就有着很強烈的安撫意味,他這是迫切能讓江南百姓看到朝廷中央對於江南地區的重視與關懷,進而就此緩和民族之間的矛盾。

其次,康熙此舉也是希望與江南地區百姓建立一定的“同理心”。

此時儘管明朝已經滅亡多年,距離朱元璋去世更是已經過去三百多年,但是朱元璋依舊爲百姓,特別是江南地區的百姓所銘記與懷念,特別是朱元璋在位期間嚴懲貪官、體恤百姓、發展生產,使得其實深得民心。於是,康熙皇帝跪拜朱元璋,即是對朱元璋的認可和尊重,就此與江南地區百姓建立同理心。

與此同時,康熙用跪拜的方式來尊崇漢族政權的皇帝,也讓廣大的漢族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從而更好地促進了滿漢之間的包容。

再次,這也是康熙拉攏漢族士大夫地主階層的重要手段。

康熙朝時期的江南地方官員之中,有不少是明朝的遺老遺少以及官宦世家,有的還是在明朝或者南明朝廷任職的官吏。康熙跪拜朱元璋,是讓這些士大夫階層的人看到的是康熙對於前明朝的認可尊重,而這增加這些人對於清朝統治的認同感。

而江南地區的士大夫精英階層又和地主士紳階層關係密切,這樣做也實際上對整個地主階層和士紳階層的重要拉攏,從而更好的維繫了皇權統治。

(圖片來源於網絡)

由此也可見,康熙跪拜朱元璋,不僅僅是一項簡單“政治任務”加以執行,其中還有這非常深刻的意義所在,除了是要繼續塑造輿論,維護清朝皇權統治“合法性”的根基外,也是要藉此對江南地區的百姓與士大夫階層進行安撫與拉攏,以確保清朝統治的安穩。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只不過,雖然康熙皇帝,以及在他之前的順治皇帝,乃至此後的歷代清朝帝王,都對於已經故去的明朝帝王尊崇有加,可對於明朝皇室成員與朱明子孫,卻沒有絲毫沒有手下留情。

在清朝的史料中,明朝皇室成員所建立的衆多南明小朝廷政權,都是以“僞政權”的形勢出現,而這些皇室成員也無一例外的成爲了“忘恩負義”的“判臣”,以至於史料記載極力迴避他們的經歷和結局,統統都是寥寥數筆帶過。

比如南明第一個弘光政權的皇帝,小福王朱由崧,清朝史料對其是極爲的“不重視”。“順治三年五月壬戌,京師紛傳故明諸王私匿印信,謀爲不軌,及行查,果獲魯王、荊王、衡王世子金玉銀印,魯王等十一人伏誅。”

朱由崧就在“等十一人”之中。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從另外一件事情也能看出康熙皇帝本人對於明朝皇室後裔的殘忍態度。

崇禎皇帝的第五子朱慈煥,在北京城破之時逃離了出來,並且在民間隱姓埋名多年,但因酒後言行不慎暴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遭到了朝廷的追殺與捉拿。

最終,已經年過七十的朱慈煥被康熙皇帝下旨處以凌遲處死,他的家人也盡皆遭到了屠戮,明朝皇族的血脈也就此終結。

而這也無疑更加說明,康熙跪拜朱元璋,本質上還是一項“政治任務”,真當要面對明朝皇室後裔的時候,他一樣會痛下殺手,不留情面。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爲了皇權統治的需要罷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