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七夕要快樂,有人說七夕不快樂。爲什麼呢?七夕是牛郎織女鵲橋會的日子,有人就說了要找個心儀的異性好好的過一下,也有人說了牛郎織女兩個人,一年前見一面兒多慘吶,哪有心思過節?

這個不重要,今天我們聊一聊古人是怎麼談戀愛的。當然,第一反應就是“牛郎織女鵲橋會”“紅豆生南國,此物最相思”是吧?但是這些東西,放在古代不一定是正確的。

七夕節在古代是以女性爲主體的綜合性節日,有點兒像現在的女生節、婦女節這樣兒的。可以說在古代到了這一天,大姑娘們,小女孩兒們。就這一天跟閨蜜們聚在一塊兒,切磋女工、乞巧,是女孩兒們歡天喜地的日子。那單身的男孩兒呢,也想湊個熱鬧,所以男女定情是七夕的一個副產品。

在古代七夕的確是跟牛郎織女的這個傳說關係密切,這個傳說,其實來自於人們對星辰的崇拜。古代最早關於牛郎織女的記載是在西周《詩經·小雅》,這裏邊兒的牛郎織女只是天上的兩顆星星。牛郎星、織女星並沒有什麼鵲橋之類的故事,後來很多民間傳說就融入到牛郎織女的故事裏邊兒,有很多人願意相信很悽美的愛情故事。每到農曆這個七月七姑娘們就抬頭看着天上,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織女星,祈禱自己能有個不錯的姻緣。

爲什麼古人要把這一天設定在農曆七月七?傳說女媧創世的時候是在第七天造出人來,所以初七這叫人日。此外《黃帝內經》裏面數字“七”對女孩子也很重要,女子七歲“齒更發張”,二七發育有了月事,三七、四七都是身強體健,五七身體是漸漸衰弱,六七開始生白髮,七七生育功能終止。所以七月初七即是人日,又對女孩子有很大的意義,兩個數字疊加,七夕成爲女生節順理成章。

當然,在古代除了七夕之外,還有很多別的情人節要過。古代要想自由戀愛也不那麼簡單的事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做子女的沒有多少話語權。

可是古人想要自由戀愛也不是沒有可能性。一些重大的節日、廟會之類的就變成了年輕男女們搞對象的好去處。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被稱作是上巳節,這一天就是古人搞對象的好日子。

三月三月約會的傳統,那可以追溯到先秦。傳說上巳節是伏羲女媧造人的日子,宇宙初開之時女媧和伏羲倆人就住在崑崙山。日子長了,倆人商量着要結爲夫妻繁衍後代。可又覺得不好意思,說怎麼辦呢,得了看看老天爺讓不讓咱們住在一起。就各自點起了篝火,如果上天讓兩堆火合爲一股,那就說明老天爺不讓人類絕跡,我們就能在一起。要是不同意我們結爲夫妻,那就讓煙火分開。最終兩堆火的煙就交織在一起了,所以說這一天古代人會祭祀神靈、祈求生育。久而久之,也就變成了年輕男女結伴出遊,談情說愛的日子。

周朝的禮數是非常嚴格,男女之間如果沒有經過媒人牽線搭橋,私自相會是要受到嚴厲懲罰的。《周禮》記載,農曆三月份,男女私會出遊不但不會遭到禁止,官方還會公開證明。

所以三月三就是當時單身狗們的狂歡節。三月份萬物復甦,年輕人在河邊兒有說有笑,小姑娘小小子,踩着草地走過來走過去,手裏還拿着花兒,一邊兒走一邊兒聊天兒,這畫面多好。河邊兒小小子把花遞過去,然後倆人牽着手互訂終身。

上巳節鼎盛時期是隋唐,杜甫有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個習俗伴隨着宋明理學的興盛是逐漸衰弱,現在漢族文化裏邊兒幾乎快沒了。但是很多少數民族地區延續了這個傳統。

海南西部黎族青年男女,每到這個農曆三月三就成羣結隊的去上坡上尋找愛情。雲南大理白族青年男女每年農曆三月三,在蝴蝶泉唱歌跳舞戀愛,如果兩方情投意合呢,姑娘就拿手撓一撓男士的手心兒,兩人攜手出入。所以說到現在,我們依然還保留着這種最古老的自由戀愛的方式。

除了上巳節以外,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也是青年男女約會的重要日子。作爲古代大衆的假日,元宵節放假的時間很長,明朝的時候元宵節能放十二天假。

所以每到元宵節的晚上,青年男女走上街頭藉着賞花燈的名義,在那兒找另一半。走在街上,心照不宣,那個眼角偷着看看小哥哥、小姐姐,雖然心裏面七上八下但是又很憧憬的那種燈下邂逅的心動。“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宋朝大詞人歐陽修的這一句,很完美的展現了古代人在元宵節相親的樂趣。

如果說農曆三月三,是古代男女白天的相親節,那麼元宵節就是古代男女晚上的相親節。所以古人相親、戀愛的機會還是不少的,和現在的相親、戀愛相比,還是古人的相親、戀愛更具有儀式感和畫面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