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 是明代文學家楊慎所做,清初毛宗崗父子在對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重新修訂時,將此詞列爲全書卷頭詞。

《臨江仙》 是明代文學家楊慎所做,清初毛宗崗父子在對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重新修訂時,將此詞列爲全書卷頭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這首《臨江仙》被大家熟知,還是源於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播出,《臨江仙》作爲片頭曲,慷慨悲壯的詩詞,經楊洪基老師渾厚的嗓音演唱,給人以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又讓人產生一種激昂和豁達的情緒。

①詞的開篇頭兩句“滾滾長江東流水,浪花淘盡英雄”讓人想到了蘇軾的詩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詩人以江水一去不復返的客觀存在告訴世人,無論人生如何偉大,在歷史的長河中,也不過是浪花一朵,滾滾流逝東去。

②「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是非成敗轉頭空”所表現出來的是作者豁達超然的人生感悟,同時也不乏悲涼的意味在裏面。“通過“青山”、“夕陽”這亙古不變的現象和“東逝水”做對比,來告訴人們, 在永恆的宇宙自然面前,在飛逝的歲月中,人類的個體生命是多麼的短暫和虛幻。

面對永恆的天地、自然和無盡的歲月的時空背景下,個體生命的短暫和死亡帶來的虛無,世俗的名利追求是多麼的沒有意義和 價值!成爲英雄又怎樣? 成就了功業又如何?這讓讀者強烈感受到和宇宙間的永恆比起來,英雄人物只會隨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見蹤影。

③「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白髮”指年歲已高,“漁樵” 表示平民身份;“秋”、“春”指的是歲月;楊慎以一個冷眼看世事的 “白髮漁樵” 的形象,表達了自己的超然人生態度。

“慣看秋月春風”說的是歷經世事滄桑;有過遠大的理想,也曾有 過成功的榮耀、 有過顯赫的地位,也經受了失敗的屈辱和生命的磨難,繼而能夠從容面對。

④「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作者用” 濁酒”來表現與朋友相聚,看中的是共同的志趣,意不在酒。古往今來多少事,也都在把酒笑談中,即使像曹操、周瑜這樣的英雄豪傑,又算得了什麼,也只不過是歷史過客, 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如此大徹大悟的一首詞,沒有豐富的閱歷是斷然寫不出來的。詞中的意境來源於作者的心境,創作《臨江仙》時,楊慎已經是人至暮年,回憶就似滾滾東去的長江水,讓他心中感慨萬千,慷慨悲壯之情油然而生。這中間有曠達的心胸,也不可能完全沒有悲涼的情緒。

要想理解《臨江仙》的內涵,就需要了解這首詞的創作背景。

楊慎,四川新都人。父親楊廷河是明朝著名的宰相。楊慎七歲時便已經很有名氣的小神童了,二十三歲及第狀元,官翰林院修撰。

武宗沒有兒子,他死了之後,由堂弟朱厚熜繼位,也就是嘉靖皇帝。這個意外收穫不僅沒有讓嘉靖感恩,反而一登上寶座,就想追認他的生父爲皇帝,這種舉動是違背封建宗法的。楊廷和父子和許多大臣朝臣對此事都很反對,對此,楊廷和辭官,楊慎就出頭聯合二百多人在左順門“撼門大哭” ,說"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以此來阻止嘉靖的做法。

嘉靖大怒,將參與者全部廷杖後盡行貶謫,這就是明朝著名的 “大禮議” 事件。事件的首要分子楊慎兩次遭廷杖後,被削籍貶戍雲南永昌衛。

嘉靖對楊廷和父子的怨恨極深,以至於楊慎始終都沒有能夠回到新都,有次因病歸蜀,卻在途中卻被追回。楊慎後半生的三十五年流放生活都是在雲南度過,七十二歲卒於雲南。

楊慎生於富貴之家,狀元出身,志向高遠,卻因爲“大禮儀“事件被流放,地位一落千丈,這樣的嚴重後果估計楊慎也沒有料到。三十多年的流放生涯,楊慎受盡了屈辱和磨難,一生抱負化爲泡影。

但楊慎並沒有因此沉淪下去,他仍是飽讀詩書,筆耕不輟,和當地文人交流,從書籍中總結出人生哲理,《臨江仙》就是在這樣背景下創作出來的。

在這首《臨江仙》中,楊慎是以一個置身事外的“漁樵”形象,用一種超然的態度看待古往今來的歷史英雄人物,視功成名就爲過眼雲煙。但即便如此,楊慎也沒有失去理想和人生的目標,仍然以敬畏生命的姿態笑對生活。

楊慎這種自信、平和、安詳都源於他對大自然的客觀感知,他認識到人作爲個體生命,即使不過是宇宙裏的一顆塵埃。

但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能夠在自然中能夠被巍巍青山、絢爛夕陽、浩浩湯湯的江水所感動,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體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