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女戒》是封建社會對女子言行舉止的約束規制,古代以爲女子應當學習《女戒》,謹遵教誨,約束自我行爲,但鮮知班昭作《女戒》,是以東漢鄧後鄧綏爲原型,只爲傳頌她的賢惠能幹。鄧綏此人,上到朝廷百官,下到宮女平民,都對她稱讚不已,好評連連,她究竟有何魔力,如此迷人?鄧綏堪稱女子典範,上得了朝廷,下得了後宮。

她的相貌是公認的美若天仙,常淚眼漣漣,楚楚動人,相貌堪比黛玉,但心思縝密、處事圓滑堪比寶釵,“善良”“謙讓”是鄧綏的拿手技能,她用這些打敗後宮無敵手,緊握皇權十幾年。

鄧綏出身名門望族,從小就聰慧至極,鄧家恪守孝道,家教甚嚴,鄧綏也教養良好,克己奉禮。16歲時,鄧綏入宮,她的相貌過分出色,漢和帝劉肇深陷其中,獨寵她一人。鄧綏的“善良”“謙讓”就此顯現。

漢和帝的皇后陰皇后心胸狹窄,貌美但不太聰明,對鄧綏羨慕嫉妒卻無計可施,只在漢和帝面前說她壞話,漢和帝認爲一個皇后宛若長舌婦,爲此嫌棄她,更親近鄧綏。

鄧綏深知韜光養晦,非但沒有任何驕縱,反而更加謙和。她對待宮女、侍從施以恩惠,並不蠻橫無理;對於陰皇后,鄧綏明知她厭惡自己,也竭盡全力想要跟她改善關係,和陰皇后一同面見皇上,她就站在一旁,從不坐下;和陰皇后同行,就彎腰而立,讓皇后先行,更重要的是,漢和帝每次留宿,她大多都裝病不見,勸漢和帝多和陰皇后親近。

無論她是否愛漢和帝,是否真的大度,還是這只是她俘獲帝王心的政策,這種行爲非常高明。她深知宮廷的鬥爭不是妃子們的鬥爭,而是身後的家族的對抗,所以她藉助“謙恭”爲自己贏得了更多的聲譽和生存環境。

她的謙恭贏得了漢和帝更多的憐愛,陰皇后因此惱恨漢和帝,拒絕與他親近,鄧綏常常嘆息,告訴皇帝她憂心帝后不睦,沒有子嗣,東漢皇室後繼無人。對於漢和帝讓她家人進宮探望她,她拒絕的合情合理,認爲宮廷禁地,外人滯留不合規矩,大臣難免批評帝王徇私枉法。鄧綏不僅贏得了帝王的敬佩和寵愛,還贏得了人心。

隨後陰皇后請巫師下蠱,詛咒漢和帝和鄧綏,事情敗露,漢和帝憤怒無比,下旨關押陰皇后,結果陰皇后生氣之下一病不起,沒過多久就氣死了。陰皇后被關押時,鄧綏多次求情,和帝沒有批准,被鄧綏的大度打動,朝臣也認爲國母空缺,賢德者充任,鄧綏入住長秋宮,史稱鄧皇后。

她當上皇后後,仍然謙和待人,謹慎自制,帶頭掀起節約運動,着布衣,嘗素食,她的行爲贏得了朝廷內外一衆好評,才女班昭作《女戒》以頌揚。

公元105年,和帝駕崩,25歲的鄧綏果斷挑起朝廷重任,扶持皇子劉隆登基,自己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緊握實權,她的確有治國的本領,聰慧冷靜。

面對天災人禍,她毫不慌亂,任用賢良,集思廣益,採取措施穩定局勢,爲百姓找着想,通宵不眠只爲親自裁剪開支,賑濟災民,就這樣,她贏得了全天下的敬重。

她攝政之後,重用家人,但她並沒有一味驕縱外戚,嚴格要求家人,告誡他們不可飛揚跋扈,不許違法亂紀,任何行爲依法處置。

可惜她對權力產生了迷戀,漢安帝長大之後還仍然握權不放,因此,導致了悲劇結局。她死後,漢安帝對鄧家下手,鄧氏一族隨着鄧綏的死黯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大臣和百姓認爲鄧家無罪,爲鄧家鳴冤昭雪,最終才恢復了名譽。

鄧後一生勤政爲民,自強不息,爲國家排憂解難,種種作爲都爲人稱讚,實在可稱爲“上得了朝廷,下得了後宮”,如果沒有她,東漢的衰弱會來的再早一些,十幾年的歷史很可能是一段混亂史、戰亂史,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會落後一大截,但如果沒有她,外戚登峯造極把持朝政的傳統也許就不會深入人心,而讓皇帝成爲了“傀儡”,歷史也許會有別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