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交戰,主帥有着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決定主帥的人選,應該是決策層應該極爲慎重考慮的事情,我們看看,長平之戰前,發生了什麼。

公元前206年,長平。

秦國軍隊幾次打敗趙軍,廉頗避其鋒芒,堅壁清野避戰不出。

這其實不失爲自保上策,秦軍士氣正盛,趙軍按下暫停鍵,涼一涼對方,主動權在趙軍這邊,伺機而動,從而再找機會殲滅敵人。

但是,你老不出戰,後院裏的人就該犯嘀咕了。趙王就認爲廉頗失敗較多,估計是害怕了,所以不敢出戰,很憤怒啊,數次下令責備廉頗。

秦國范雎這邊也沒閒着,派人攜帶重金賄賂趙國官員,施行反間計。

製造一種輿論,說秦國人還怕啥啊,就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做主將,廉頗好搞定,他馬上就快投降了。

一個收稅出身的基層官吏,一下被提拔到財政部稅務司,然後又領兵打仗,一仗又幹翻了秦國軍隊。

趙奢是一個猛人,卻生了一個喜歡吹牛逼的兒子。

趙括嘛,生在這種官宦家庭,教育資源自然很豐富,老爹又是名將,所以打小就開始接觸兵法,這貨也聰明伶俐,兵法學的頭頭是道,非常自豪,認爲自己天下無敵了。

趙括呢,也經常跟自己老爹聊聊軍事,趙奢憑藉自己的戰場經驗,也難不住他,但從來不說趙括好,不表揚他。

趙括他媽就嘀咕了,兒子咋了,這麼優秀,你這當爹的從來也不表揚幾句。

趙奢當然很明白,就跟他媽解釋,說,這個打仗啊,是生死攸關的事情,從這小子嘴裏說出來,好像太簡單。

如果趙括不當將軍就算了,要是讓他當主帥,趙軍肯定就敗在他手裏。

知子莫若父啊。秦國人自然也知道,趙國有一個喜歡誇誇其談的網紅“軍事家”趙括。

反間計成功,趙王真的臨陣換將,讓趙括前去取代廉頗,統領趙軍。

藺相如趕緊上書勸阻,說不要因爲趙括很有名氣就給予重用,他也就能背揹他爹的幾本兵書,不懂得戰場上隨機應變的。

一個沒上過戰場的毛頭小夥,你讓他去幹什麼。但那時趙王被豬油蒙了心啊,不聽不聽就不聽。

這個趙孝成王,接二連三的做出錯誤的決策,趙國敗在他手裏,是遲早的事情。

趙括即將赴任,就連他媽也看不下去了,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行的。

看來這個趙括是真的不行,親爹親媽都不看好。

趙王很奇怪啊,就問他媽怎麼回事。

趙括母親就以一個家庭主婦的角度,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對比,給趙王做了一番分析。

說趙奢做將軍的時候,親自給人家盛飯送食,這些人有幾十位之多,光朋友都有數百人,大王及宗室給的賞賜,他全部送給了屬下軍官及同僚。

自從趙奢接受了將軍職務,就不再管家裏的事了。

那麼趙括呢?自從被封爲了大將軍沒幾天,他就面朝東坐着,接受軍官們的拜賀,大家都不敢抬頭看他。

大王賜的那些金銀絲綢貴重物品,這小子統統藏到家裏,每天就忙着尋摸有哪些良田美宅能買的就買下。

大王您以爲趙括會像他的父親,其實,他倆不一樣,他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差遠了,大王千萬不要讓他去領兵打仗啊。

看了趙括母親說的話,就覺得這其中蘊含着比較複雜的感情因素。

父子兩代,一個一心爲國,一個一心爲家,趙母顯然更具有國家大義。

趙王聽了反而有些不耐煩,說,你一邊待著去吧,別再說了,我已經決定了。

趙母毫不畏怯的懟回去,好,要是以後有什麼不如意的地方,你不要讓我受連累治我的罪就行。

趙王同意了。

那麼趙括到底行不行呢?從後來的戰場表現來看,他是真的不行。

那爲什麼非要用他呢?應該是太有名氣了,當世大網紅,流量明星,新生代軍事家,演說家,忽悠家。。。擱誰不高看一眼,何況還有秦國反間計,對趙國輿論更加的推波助瀾。

當然還有更重要的一層原因,那就是趙王對廉頗已經產生了疑心。

廉頗率領重兵抵禦秦軍,喫了幾個敗仗就裹足不前高掛免戰牌了,加上秦國間諜的離間計,讓趙王不得不懷疑廉頗。

既然不可信,不管廉頗是戰敗還是投降,對40萬趙軍來說都是不可想象的損失。

所以乾脆用一個信得過的人,也許損失可以小一點。

趙武靈王爲趙國攢下那麼龐大的基業和強大的軍事實力,那種胸懷何其的豪邁。

這個沒怎麼打過仗的趙孝成王,格局和眼界那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更別提眼光了。

有這麼多人告訴他趙括不行,連親媽都上書反對,趙王卻一意孤行,結局就是長平之戰的超級大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