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交战,主帅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决定主帅的人选,应该是决策层应该极为慎重考虑的事情,我们看看,长平之战前,发生了什么。

公元前206年,长平。

秦国军队几次打败赵军,廉颇避其锋芒,坚壁清野避战不出。

这其实不失为自保上策,秦军士气正盛,赵军按下暂停键,凉一凉对方,主动权在赵军这边,伺机而动,从而再找机会歼灭敌人。

但是,你老不出战,后院里的人就该犯嘀咕了。赵王就认为廉颇失败较多,估计是害怕了,所以不敢出战,很愤怒啊,数次下令责备廉颇。

秦国范雎这边也没闲着,派人携带重金贿赂赵国官员,施行反间计。

制造一种舆论,说秦国人还怕啥啊,就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做主将,廉颇好搞定,他马上就快投降了。

一个收税出身的基层官吏,一下被提拔到财政部税务司,然后又领兵打仗,一仗又干翻了秦国军队。

赵奢是一个猛人,却生了一个喜欢吹牛逼的儿子。

赵括嘛,生在这种官宦家庭,教育资源自然很丰富,老爹又是名将,所以打小就开始接触兵法,这货也聪明伶俐,兵法学的头头是道,非常自豪,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了。

赵括呢,也经常跟自己老爹聊聊军事,赵奢凭借自己的战场经验,也难不住他,但从来不说赵括好,不表扬他。

赵括他妈就嘀咕了,儿子咋了,这么优秀,你这当爹的从来也不表扬几句。

赵奢当然很明白,就跟他妈解释,说,这个打仗啊,是生死攸关的事情,从这小子嘴里说出来,好像太简单。

如果赵括不当将军就算了,要是让他当主帅,赵军肯定就败在他手里。

知子莫若父啊。秦国人自然也知道,赵国有一个喜欢夸夸其谈的网红“军事家”赵括。

反间计成功,赵王真的临阵换将,让赵括前去取代廉颇,统领赵军。

蔺相如赶紧上书劝阻,说不要因为赵括很有名气就给予重用,他也就能背背他爹的几本兵书,不懂得战场上随机应变的。

一个没上过战场的毛头小伙,你让他去干什么。但那时赵王被猪油蒙了心啊,不听不听就不听。

这个赵孝成王,接二连三的做出错误的决策,赵国败在他手里,是迟早的事情。

赵括即将赴任,就连他妈也看不下去了,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行的。

看来这个赵括是真的不行,亲爹亲妈都不看好。

赵王很奇怪啊,就问他妈怎么回事。

赵括母亲就以一个家庭主妇的角度,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对比,给赵王做了一番分析。

说赵奢做将军的时候,亲自给人家盛饭送食,这些人有几十位之多,光朋友都有数百人,大王及宗室给的赏赐,他全部送给了属下军官及同僚。

自从赵奢接受了将军职务,就不再管家里的事了。

那么赵括呢?自从被封为了大将军没几天,他就面朝东坐着,接受军官们的拜贺,大家都不敢抬头看他。

大王赐的那些金银丝绸贵重物品,这小子统统藏到家里,每天就忙着寻摸有哪些良田美宅能买的就买下。

大王您以为赵括会像他的父亲,其实,他俩不一样,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差远了,大王千万不要让他去领兵打仗啊。

看了赵括母亲说的话,就觉得这其中蕴含着比较复杂的感情因素。

父子两代,一个一心为国,一个一心为家,赵母显然更具有国家大义。

赵王听了反而有些不耐烦,说,你一边呆着去吧,别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

赵母毫不畏怯的怼回去,好,要是以后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你不要让我受连累治我的罪就行。

赵王同意了。

那么赵括到底行不行呢?从后来的战场表现来看,他是真的不行。

那为什么非要用他呢?应该是太有名气了,当世大网红,流量明星,新生代军事家,演说家,忽悠家。。。搁谁不高看一眼,何况还有秦国反间计,对赵国舆论更加的推波助澜。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层原因,那就是赵王对廉颇已经产生了疑心。

廉颇率领重兵抵御秦军,吃了几个败仗就裹足不前高挂免战牌了,加上秦国间谍的离间计,让赵王不得不怀疑廉颇。

既然不可信,不管廉颇是战败还是投降,对40万赵军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损失。

所以干脆用一个信得过的人,也许损失可以小一点。

赵武灵王为赵国攒下那么庞大的基业和强大的军事实力,那种胸怀何其的豪迈。

这个没怎么打过仗的赵孝成王,格局和眼界那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更别提眼光了。

有这么多人告诉他赵括不行,连亲妈都上书反对,赵王却一意孤行,结局就是长平之战的超级大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