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10日電(記者李志鵬)戴着眼鏡,皮膚黝黑,“雞倌”劉濤正蹲在山坡上的草叢中,尋找雞蛋,觀察蛋雞生長情況。幾隻蛋雞溜溜達達來回覓食,對這位“夥伴”並不陌生。

  劉濤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罕臺鎮九成功村人,大學專業是畜牧學,碩士畢業後在山東、廣東等地從事多年畜牧工作。2012年,他回鄉創建昕農養殖基地,當上“雞倌”做起蛋雞養殖。目前,算上供應附近村民的雞苗,劉濤養殖近3萬隻蛋雞。

  “原計劃返鄉創業帶動村民參與,但開始時村民對養蛋雞並不積極。”劉濤說。那時,村民李剛看着後生劉濤在養牛羊的地方養蛋雞,心裏直犯嘀咕。由於缺乏養蛋雞的經驗,村民都害怕“養砸了”。

  爲打消村民顧慮,劉濤精心養殖做示範。這換來了村民的認可,村民也開始小規模養殖蛋雞。“我家現在養了180多隻蛋雞,光賣雞蛋一年就能有2萬元收入。”李剛笑着說。

  村民收入多了,劉濤思量着如何帶動貧困戶增收。“考慮貧困戶的實際,我們與貧困戶簽訂了幫扶協議,實施起了‘借雞生蛋’模式。”劉濤說。他口中的“借雞生蛋”模式,是貧困戶從養殖基地賒購蛋雞回家養殖,依靠賣雞蛋的錢增加收入。

  雖“借到”蛋雞,但有的貧困戶視力殘疾,撿雞蛋成了難事;有的貧困戶經常外出看病,一走十天半個月,顧不上養雞。“這樣下去不行,得想個更好的方式幫助貧困戶。”劉濤說。

  劉濤發現蛋雞由誰養殖區別不大,而他還有技術和成本優勢。2018年,劉濤實踐起“借雞生蛋”升級版——“代養”模式,蛋雞名義上賒銷給貧困戶,實際由劉濤在養殖基地替貧困戶養雞、賣雞蛋,通過賣雞蛋的收入彌補養殖費用,利潤則分給貧困戶。

  獲得“代養”模式幫扶,罕臺鎮撖家塔村貧困戶郝桂蘭笑得合不攏嘴。因爲經常陪丈夫外出看病,沒時間管護蛋雞的她咋也沒想到通過扶貧幹部對接,能享受到“代養”模式的收益。“我們省時省力,還能獲得收入,心裏面真是樂開了花。”郝桂蘭說。

  到現在,劉濤通過“代養”模式共幫扶罕臺鎮9戶貧困戶,每戶年均增收1萬元左右。在鄂爾多斯高原上,還有很多像劉濤一樣的人返鄉發展農牧業,帶動村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如今,東勝區已全部脫貧。

  夕陽灑向草地,蛋雞咕咕叫着,劉濤望向遠方。“將來我們想提高養殖技術,生產高品質雞蛋,帶動養殖戶一起走上新臺階。”他說。

原標題:返鄉“雞倌”的“蛋雞經”

值班主任:顏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