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造就了膳食和生活方式西方化的快速轉型,隨着經濟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了現代營養理念,並以此引導食物合理消費,可儘管如此,許多健康問題仍然困擾着當今大多數的中國人。

肥胖問題頻發

在過去三十年,我國經歷了西方國家需要一兩百年才完成的膳食和生活方式的轉型。以高能量、高脂肪和高動物性食物爲特徵的膳食結構的改變,加上體力活動的缺乏,導致了肥胖相關的慢性代謝性疾病的發病率呈井噴式增長。

除此以外,我們由於基因方面的差異加上“致肥環境”的誘導,脂肪累積的方式和肥胖對健康的影響不同於西方人。

缺乏維生素D

從膳食上來說,我們缺乏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魚類、維生素D強化食物如牛奶等。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我國有多個省份位於北緯37°或以上,這些地方的居民在冬季幾乎無法通過日曬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

以傳統觀念來看,我們自古以來就崇尚“美白”,有避免日曬的文化習俗。研究發現,體內維生素D含量越少,患“三高一低”代謝異常的風險越高,繼而會引發一系列人體生理和病理的變化。

微量元素補充過量

大家都知道,人體缺鐵會引起貧血和其他健康問題。然而,爲了適應以植物性食物爲主的傳統型膳食,我們的身體進化出了一套更高效利用鐵元素的機制。又因爲近三十年生活條件的改善,我們大量攝入動物性食物,導致鐵元素在身體裏大量堆積,造成器官的損傷。

有的人爲了養生和保健服用各種各樣的營養補充劑,一不小心就補過了頭,這是會對人體產生毒副作用的,比如硒的推薦量和中毒量就非常接近。爲了解決這些膳食問題,科學家們正試圖通過現象揭示本質,最終希望能爲我們提供一套適合中國人羣遺傳背景和生活方式的較爲理想的膳食營養建議。

個體化的飲食指導

人類的飲食習慣多樣,同樣地食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質也極其複雜。不同地區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會導致不同人羣對不同食物發生適應性的改變。人與人在飲食上必然存在不同點。因此未來的方向將是根據個體的能量需求與疾病易感性的狀況實現個體化的飲食指導。

要通過科學合理的營養增進全民的健康,首要的任務是掌握不同地域、生命週期羣體和個體的營養充盈度。

以及各種營養成分和膳食結構與健康的關係;充分掌握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羣遺傳和代謝特徵,制定保持羣體和個體最佳健康狀況的營養和身體活動需求量,以及科學合理的膳食結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