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從古至今一直存在,但是國內是在改革開放之後纔開始出現大量擺地攤的人。隨着國內經濟的發展,擺地攤的人也是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城市,擺地攤的人更多。但是隨着國家對於市容市貌和城市的管理要求越來越高,擺地攤的人明顯減少了很多。

今年由於疫情的原因,很多人的收入都受到了影響,消費能力明顯下降了很多,爲此總理提出了“地攤經濟”一詞,開始允許國人擺地攤。這個消息一出,擺地攤的人可以說蜂擁而至,光成都在短短一個月時間裏就新增了10萬擺地攤“大軍”。以前擺地攤會被C管趕,如今有的地方是C管打電話讓來擺地攤,可以說畫風轉變得相當快。

地攤變成了很多人的副業,也有人專門辭職把地攤當成主業,地攤可以算是創業的基礎版,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很難,能真正做好的人並不多,大部分人都是頭腦一熱跟着進去,等熱情和新鮮勁一過才發現沒賺到錢甚至還虧錢,最後也只能默默的退出。

而城市裏擺地攤的人多了,逛地攤的人自然也多了,但是在逛過之後,很多人也發現了,現在的地攤很多東西賣得並不便宜,甚至比網上的還貴,所以逛地攤的勁也沒有剛開始那麼高漲了,真正的消費並沒有提高多少。

雖然地攤的消費沒有提高多少,但是卻給底層民衆帶來了希望。可是在全國各地都在擺地攤的浪潮中,三家官媒畫風突然突然出來給地攤經濟“潑冷水”。首先是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地攤經濟,升溫不能“發燒”》,接着央視也發表了《“地攤經濟”不能一哄而起》,最後央視財經也對地攤經濟發表了《一線城市不宜推行“地攤經濟”》。

那爲什麼在民衆風風火火的擺地攤熱潮中,官方要給地攤經濟“潑冷水”呢?之所以會潑冷水主要是地攤經濟又出現了以前的情況。首先就是佔道經營,擺地攤都希望在人流量最多的地方,這樣生意纔會更好,但並不是所有人流量大的地方都能擺地攤的,比如一些紅綠燈路口附近、小區門口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對於交通的影響是很大的,經常會引起交通堵塞,特別是在人流量最大的一線城市。

其次就是衛生問題,雖然現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國民的素質也越來越好,但並不是每個人的素質都是那麼好的,擺地攤的區域每次收攤都能看到遍地的垃圾和塑料袋,不僅給環衛工人增加了壓力,還很容易滋生細菌。大連的夜市開放之後,造成了嚴重的交通堵塞,並且過後現場殘留下大量的垃圾,所以剛開始沒有多久就被叫停了,除了大連之外,深圳、晉城等地也存在着同樣的問題,多地已經叫停擺攤。

地攤對於底層民衆來講,是很好的謀生通道,但多地叫停擺攤、官方“潑冷水”也有其道理,不能因小失大,影響城市的發展。雖然有些城市被叫停,特別是一些人流量大的一二線城市,但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合理合法地擺攤的。如果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試着換個城市生活也不錯。對於擺攤被叫停,你怎麼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