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光鬥

山雨欲來,以國內大循環爲主的內循環經濟模式全面啓動。對於企業家來說,必須積極應對這種變化,未雨綢繆,在大變局中尋找新的發展機會。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肆虐,“自力更生、自給自足”正成爲中國未來發展的主流;內循環經濟模式下,哪些行業發展受阻,哪些行業會迎來第二春?

外貿出口的持續壓力

隨着全國復工復產廣度與深度力度的加大,很多企業已經恢復了正常生產,但外貿行業面對的壓力與困境卻沒有得到根本改觀。2020年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4.2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2%,降幅明顯。其中,出口7.71萬億元,下降3%;進口6.53萬億元,下降3.3%。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三駕馬車就是投資、消費與出口。尤其是自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以來,廉價勞動力、高效的生產能力讓中國成爲世界工廠。全球經濟一體化爲中國帶來就業、稅收、產業鏈建設等多方面的發展紅利。如今,中國已成爲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世界第二大進口國,改革開放40餘年來的財富積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出口創匯。然而全球疫情之下,從年初的海外的“催訂單”到“毀訂單”,如今中國外貿企業除了仍舊受到外需不振、訂單減少等問題的困擾,更面臨國際貿易產業鏈脫鏈“堵點”與訂單銳減“斷點”的深層次雙重問題,享受慣了低成本優勢、訂單一響黃金萬兩的好日子遇到了結構性的挑戰與壓力。

高精尖行業被卡脖子的現實壓力

雖然以出口爲導向的外向性經濟發展戰略爲中國帶來了多年的經濟持續增長,創造了巨大的財富積累,但我國產業鏈結構中的高端核心技術、核心工藝、核心原料、核心環節、核心零部件一直面臨着發展瓶頸。

以前中國企業的生產多是在自己熟知的領域裏進行大規模生產,隨着疫情對經濟影響,以及“逆全球化”風險的不斷加大。產業鏈重構勢必會帶來反全球化的趨勢。以前世界還能接受東莞一堵車,硅谷芯片就要漲價的情景。現在全世界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都有了建設自己的產業鏈,形成小而全的格局的衝動與戰略意向。

由於反全球化抬頭,個別國家卡我們的脖子,某些高、精、尖企業會有“斷炊”之虞。電子科學、通訊工程、生物醫學、航空航天等行業將面臨更大的瓶頸。

中國高端消費生力軍的處境艱難

疫情的持續影響,使得國際旅遊、出國留學、線下培訓與影視演出等行業的發展受到很大制約。疫情之前,中國的留學生在全球高達160萬人,但從更長遠的角度看,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將中國設定爲戰略層級的主要競爭對手,國際商貿、旅遊與留學的環境與氛圍對中國人都會產生現實的影響。

疫情之前我國正處於第三次消費結構升級轉型過程中,這也驅動着相關產業迅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增長最快的是教育、娛樂、文化、交通、通訊、醫療保健、住宅、旅遊等方面的消費。在2019年十一黃金週期間,中國多項消費數據創下新高,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8.5%,國內旅遊收入同比增長8.47%,國慶檔電影票房創同檔期歷史新高……消費持續成爲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驅動力,處於消費高峯期的新中產階級作出了巨大貢獻。

但在今年年初國內疫情最爲嚴重的兩個月裏,教育行業受到很大沖擊,IT培訓機構兄弟連宣告破產,教育培訓在疫情期間全部轉爲線上,很多純靠線上生存的行業在疫情衝擊下面臨倒掉。而受疫情影響最大的則屬電影娛樂業,雖然中國內地大部分地區的影院已獲准開放,但新冠疫情對電影行業的傷害可謂傷筋動骨,甚至可能嚴重滯後中國電影成就全球最大電影市場的進程。

2019年,我國影院數量達到12408家,同比增長14.52%,銀幕總數達到69787塊,持續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單片10億票房起步的影片越來越多,且國產片佔比越來越大;年度票房過600億人民幣,和北美114億美元年度票房的差距越來越小,當時甚至有專家預測,在未來幾年時間裏,我國將成爲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

關閉影院,影響的不僅僅是票房收入,傳統零售是場景消費,商業中心爲什麼喜歡引進電影院,因爲電影院可以最大限度帶來客流量:喫飯、買東西,再喝杯奶茶、買個爆米花,坐到影廳座位上,看電影之前還得先播一段映前廣告和貼片廣告,這都製造了消費場景,成爲電影市場重要的收入組成。但2020年上半年,中國電影市場“停擺”。據《經濟日報》報道,2020年第一季度,全國範圍內有2200多家影院關門,5328家影視公司倒閉註銷,連行業龍頭萬達影業虧損也達5.5億元之多。

疫情之下,衆生不易,但有危就有機,中國人歷來信奉東方不亮西方亮,天無絕人之路。

從代工服裝到製造汽車,從模仿到創新,中國製造已開始擺脫價廉質低的象徵。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調查統計,中國是世界上工業門類最齊全的製造大國,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中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成就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製造體系,何況中國有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韌性強,對於內循環經濟不僅有歷史經驗,還有衝出重圍的決心。

內循環經濟模式下對於某些行業來說,反而是一次發展契機。

房地產行業仍是支柱產業

在“房住不炒”成爲共識的大背景下,房地產在轉型戰略佈局下似乎成爲棄子, “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定位不提了,但內循環經濟依靠的生力軍仍缺少不了房地產。房地產的產業鏈特別長,對各行各業包括大宗商品的拉動作用非常強,可以穩定經濟,蓄納貨幣。千萬不要相信某些專家所說,中國城鎮居民自有住房率已達96%,房子今後賣不出去的說法。城鎮居民自有住房率即便到達100%,只要放開限購,人們依然會熱衷買房。在這方面千萬不要低估中國人的慾望。

而疫情在相當程度上強化了人們對自有住房與改善性住房的需求。早在2020年2月初,返城潮剛開始時,北京天通苑等社區就出現不讓租戶返回居住的情況。房租該交得交但人暫時不能回來住,也有部分城市規定在該市沒有房產的人不允許進入,對病毒的嚴防死守,讓很多無房族進退兩難。疫情常態化下,居家隔離的不確定性讓人們更加意識到房子和空間的重要性。在國外遠離大都市中心區的低密度別墅更受追捧,而名列福布斯富豪榜的富豪們已經開始在全世界買海島來避世了。同樣中國的富裕階級也不會放棄避世良所,躲災福地;左鄰豔遇,右舍相親的桃花源情懷與夢想,並終會將這一場景變爲現實。

城鎮化建設仍是國家的根本戰略之一,在後疫情經濟時代,爲了應對國內外整體環境變化的挑戰,應更加大力地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備的製造業產業鏈,以此爲基礎進行產業分層,全面下沉市場,擴大內需,以都市圈爲核心,建設更能聚集產業能力和勞動力就業的區域經濟,將有助打開消費升級下延伸的廣度與深度,有效抵禦“逆全球化”與“去中國化”的負面影響。

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第二春

新冠疫情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人們開始全面適應在線生存化,未來在線教育、在線購物、在線開會,甚至在線談戀愛、在線就醫都成爲常態。人們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都因此受到的影響。據中國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國網絡零售規模持續增長,作用更加突出,已經成爲我國消費市場的穩定器。數據顯示,1月份至6月份,全國網絡零售額達5.15萬億元,同比增長7.3%,增速連續4個月提升。同時,全國網絡購物用戶人數比上一年增長1億人,主要網絡零售平臺店鋪數同比增長3.8%。

同時一旦全球化進程逆轉,“脫鉤”變爲不得不接受的現實,中國的互聯網行業也許會迎來自己的第二春,從社交媒體、搜索引擎到網上支付、電商平臺……那些覬覦中國市場已久的國際互聯網巨頭將再無機會問鼎大陸市場。當然我們出海也會遇到鐵門檻,有的會退出國外股市重回國內上市,像Tik Tok、微信的國際化之路也會遭遇重挫。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疫情期間增長最明顯的就是互聯網領域:網購、互聯網工具、遊戲、在線應用等出現爆發式增長。新冠疫情掀起了一場新的財富革命和分配革命,產生新的朝陽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方式。

剛需永遠是朝陽產業

疫情衝擊經濟,人們可以不買化妝品不買包,但是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不喫飯是不行的。我國是世界三大糧食進口國之一,我們地大物博同時也需要養活14億人口,大豆、小麥等農產品一定程度上依賴進口。

日前,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佈的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全球飢餓人數在2020年大幅增加。今年將新增1.3億飢餓人口,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聯合國的研究報告發布預警,今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飢餓風險,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對全球糧食供應鏈造成了巨大壓力。一些糧食出口國爲求自保,紛紛出臺限制甚至禁止糧食出口政策。越南率先宣佈停止大米出口;稻米出口國印度也因爲“封國”而陷入停滯;小麥出口國俄羅斯也隨後限制了出售。除疫情外,嚴重的蝗災也在威脅着非洲和南亞的一些國家。

對此,我們要謹記袁隆平院士的告誡:一粒糧食可以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要想做到喫不愁,穿不愁,飯碗就要捧在我們自己手裏。在這一戰略底線思維下,中國農業將迎來更大的現代化產業發展機遇

本土化的高科技企業臨危受命

疫情肆虐下的世界反全球化逆流湧動,更讓我們感受到“卡脖子”的威脅與壓力,有威脅就會有警醒,有壓力就會有動力,中國的本土化高科技企業既是臨危受命,也是機會難得,政策與資源配置紅利將會與日俱增。以大數據運用、監控安防、位置定位、人臉識別、人工智能等更適應中國國爲代表的高科技在中國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圍繞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和5G等新基建在中國將會迎來新一波發展紅利。

相比於傳統的“鐵公基”,“新基建”涵蓋了5G基站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以及城軌交通,涉及了七大領域和相關產業鏈。“新基建”的加速啓動,必將大力刺激中國經濟,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產業也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2020年我國持續加快5G網絡建設步伐,工信部預計全年將新建近5G基站超過50萬個。其中中國移動將實施5G引領計劃和雙百億計劃,2020年將發展7000萬5G用戶,銷售3億筆5G業務、1億部5G手機、5000萬臺家庭泛智能終端和1500萬行業模組。中國聯通2020年上半年要與中國電信力爭完成47個地市、10萬基站的建設任務,三季度力爭完成全國25萬基站建設,較原定計劃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建設目標。5G作爲支撐經濟社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新型基礎設施,不僅在助力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等方面作用突出,同時,在穩投資、促消費、助升級、培植經濟發展新動能等方面潛力巨大,5G成爲了“新基建”的“拳頭兵”。

未來,5G技術,將爲構建智慧社區、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提供了可能,讓我們的生活方式更加便捷和智能,人類社會的工業生產、生活和娛樂將迎來重大改變。

“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成爲疫後中國經濟的新戰略方向。在大力發展內循環經濟的同時,我們應儘量避免經濟內卷化,所謂內卷化(Involution)是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最早提出的。一種經濟和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無法突破自我受限的現象,就像捲心菜一樣,長到一定時候就把自己完全包裹起來,再無長大的可能。

陷入“內卷化”的經濟,只能低水平自我重複,無法實現高質量跨躍式增長。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天變,道亦變。後疫情時代,中國企業要以轉型求發展,適應趨勢,危中尋機。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