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行》成書於金庸先生大作《天龍八部》之後,這部作品寫於1965年,連載於《明報》。

此書以一位來自深山,不識字且沒有受過文化刺激的少年爲主角。當主角練成絕世武功後,作者並沒有讓他發揮所學武功成爲一代大俠,反而讓他回到生長地熊耳山,探索自己的身世問題,但是並沒有如願,小說以主角問:“我是誰?”做了結尾。

金庸先生早期的幾部小說中,經常出現“正”、“邪”二元對立的人物和情節,但在他中後期的創作中,這種正反兩面的性格描寫,往往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

《俠客行》中並沒有大慈大悲之人,也沒有大奸大惡之人。可以說,書中人物的行事作風,與現實的人物較爲相近。

《俠客行》劇照

李白的《俠客行》

李白的《俠客行》,除了被金庸先生用作書名和故事開端,也是書中絕世武功的代名詞。

這首詩原屬樂府舊題。李白此作,大抵沿襲自魏晉以來歌詠俠客精神不朽、聲名永垂之作。

李白《俠客行》

前四句以描述俠客的外在裝束爲主;接着四句,李白續寫氣概不凡的俠客身懷高超武藝,卻淡泊名利。

這首詩中的“趙客縵胡纓”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皆出自《莊子說劍》。莊子曾對趙文王說,劍分爲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

而庶人之劍又是什麼樣子的呢?按莊子的說法是“蓬頭突鬢垂冠,縵胡之纓,短後之衣。”趙王接見的劍士,皆是頭髮散亂,鬢毛突出,帽子垂下,系帽的帶子粗而雜亂,穿着短後襟的上衣。

古代俠客畫像

李白引用“縵胡之纓”,來描寫俠客的裝束,爲什麼又說他是“趙客”?因爲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而金庸先生在《俠客行》第二十回引用《吳越春秋》的文字“闔閭既寶莫邪,覆命於國中作金鉤”,來說明“吳鉤”是寶刀。

李白在前四句描繪了一個具有趙國慷慨悲歌之士風格的俠客形象。他頭上所繫帽的帶子粗亂,帶着如霜雪般明亮的兵刃,騎着速度像流星一樣飛快的白馬,英姿颯爽。

李白劇照

從“閒過信陵飲”,到“烜赫大梁城”,皆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描寫的是信陵君居高不驕、禮賢下士。

朱亥和侯嬴幫助信陵君“竊符救趙”。“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指俠客空閒時到信陵君門下飲酒,把佩劍脫下放在膝前,以顯豪氣;“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則是指讓朱亥喫肉,勸侯嬴喝酒。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爲輕”指俠客喝了幾杯酒之後即作出承諾,且把承諾則看得極爲重要;“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指俠客酒酣耳熱後,慷慨豪氣就像白虹貫日。

信陵君劇照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是指朱亥和侯嬴。侯嬴是魏國大梁城東門的守門官,朱亥則是市集中的屠夫,這二人身份、地位與信陵君懸殊,但皆受到信陵君禮遇。

秦軍圍攻趙國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援,魏王無意救趙,侯嬴指點信陵君請魏王寵姬盜取可指揮魏軍的虎符,朱亥則拿重40斤的金槌,擊斃不肯交出兵權的晉鄙。最終,信陵君順利領魏軍、退秦兵、救趙國。

朱亥和侯嬴重承諾、輕生死,能助信陵君成大事,因此,李白接着寫“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這兩句指朱亥、侯嬴的英勇事蹟,名震魏國國都大梁城,廣爲流傳。

李白劇照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最後四句,則是描述俠客縱然死去,骨氣名節依然流傳千古,不輸給世上任何功成名就的英雄人物。李白希望有人能像漢代揚雄於皇家藏書室“校書三年”埋首著《太玄經》一樣,用心把俠客的事蹟記錄下來傳於後世。

從《俠客行》一詩中,咱們可以看見李白在遊俠身上勾勒出的理想人格,他在字裏行間,熱情地讚揚遊俠一諾千金的義氣,和任俠好義的英勇行爲。

金庸的《俠客行》

《俠客行》是金庸先生後期作品,他引用李白《俠客行》這首詩作爲書名,是要把他前期作品所描寫的“俠之大者”,拉回到“無名俠”。

金庸先生在此強調,一般人也能有“俠義”精神,而且“俠”的行爲並非高不可攀,人人皆可達到。

石破天劇照

《俠客行》的主角,便是一個“無名俠”。他從出場到結束,擁有許多名字,卻不知道自己是誰,真實姓名爲何。

可見,金庸先生寫作時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想法。市井小民也能有爲人捨己的精神,不求回報,不求留名,這或許是金庸先生對“俠”的重新詮釋。

從《俠客行》的文本中,可窺見金庸先生的“套路”——他用李白詩規劃了大綱,並用它作爲塑造石破天人格特質和行爲發展的基本架構。

金庸先生

首句“趙客縵胡纓”,金庸先生用來表示主角石破天的出身——他是一個生長於深山中,沒有文化且毫不起眼的平民。

石破天行走江湖之後種種因緣巧合,讓其武功日益精進,而有“十步殺一人”的克敵功力;並以朱亥、侯嬴的身份,類比石破天,他們同爲市井中微不足道的人物,卻能重承諾,輕生死,具俠義精神,成就石破天驚之事。

而“事了拂衣去”,與石破天不求回報,不求名利的無私付出不謀而合;“三杯吐然諾”則是石破天重承諾,行事不退縮的人生態度。

金庸先生運用李白詩的句子,化成《俠客行》書中俠客之行事,頗具巧思與創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