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使用玉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们给玉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在长沙市博物馆的库房里,就收藏着数千件玉器,时间从战国时期一直到清末民初,其中尤以战国两汉时期最为精美,现择选数件战国玉佩介绍如下:

璜形龙凤纹玉佩,1件,青玉质。通长15.5厘米,通高5.7厘米,重64.8克。1982年市文物工作队在长沙市黄泥坑东区统战指挥部2号墓发掘获得。玉佩为扁平半圆状,龙形璜作底,璜上雕琢两组相背而靠的龙凤纹。龙形璜体扁平呈圆弧状,正中上端有一圆形镂孔,当为穿系孔。两端刻成龙首状,边缘琢弦纹,内区阴刻减地谷纹。璜上雕琢两组相背而靠的龙凤纹,龙凤之间相互缠绕,凤首背贴于璜两端之龙首。龙凤纹满身均饰有战国典型的∽纹饰和方格纹,边沿勾勒一条印刻线槽,使主题轮廓更为鲜明。(图一)

图一

“S”形龙凤纹玉佩,2件,均为青玉质,同一墓葬所出,器形及纹饰相同。尺寸分别是长21.5厘米,高9厘米,厚0.5厘米和长21.4厘米,高9.4厘米,厚0.5厘米。1987年长沙市博物馆在五里牌一号墓发掘出土。玉佩,两面纹饰相同,一端雕饰龙首屈体,腾跃,回首顾盼状;一端雕琢鼓眼,勾嘴的凤首,凤冠上翘,颈羽丰满,作振翅欲飞状;身饰谷纹,饱满匀称。玉佩造型大器,生动别致,刀法圆熟洗练,线条流畅,玉色晶润平滑。(图二、三)

图二

图三

“S”形龙纹玉佩,1件,青玉质。残长14.1厘米,高8.5厘米,厚0.5厘米。1987年长沙市五里牌八一路小学1号墓出土。体形较大。顶端中部有一圆形镂孔,当为穿系孔。龙首及颈部上扬,贴于龙身。龙尾残缺,但残缺部分仍能表现其粗大上扬,一足屈伏在地,一足向上内卷。龙耳轮廊阴线刻划,边缘琢弦纹,龙身饰浮雕谷纹。(图四)

图四

上述四件战国玉佩,均出自楚墓中,从器型到纹饰都具有典型的战国风格,尤其是楚国风格,属于战国玉器中的典型器,为我们揭示战国玉器的特征提供了参考。

战国时期,楚地玉器造型变得舒展,并且动感十足,这主要体现在晚期呈龙凤造型的玉器上,龙、凤的形象一般是张口挺胸,大幅度的扭曲,看起来生动活泼。战国时期动物造型的雕琢突破了商周时期的庄严、规矩的手法,集中表现了动物的神韵和动态,使动物栩栩如生,使玉器更富有灵性。纹饰方面,楚地玉器纹饰繁缛,一般会在空隙地方加刻掏索纹或简化的一字形掏索纹,另外也有加填阴刻网格纹。楚地龙纹一般呈奇数或是杂乱分布,不对称并缺乏一致性。战国楚人浪漫主义气息浓重,不墨守陈规,他们不甘于一些传统纹饰的束缚,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一些特殊纹样,如三联谷纹、S形纹等,这在其他地区比较少见,也是楚式玉器的重要特点。

总之,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技术等方面都获得了重要的发展。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战国玉器尤其是佩玉在我国玉器史上享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无论在思想观念、设计构思方面,还是在艺是一个刚刚摆脱了种种制约并走向自觉的时代,它为后世玉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