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溝的四百歲古井水清澈甘甜。

以前,在紅衛地區分佈着很多水井,滋養着一方百姓。後來,隨着社會發展,人們用上了自來水,很多水井被填埋。

如今,紅衛地區還有兩口百年以上的古井。歷經幾百年的時光洗禮,這兩口水井依舊在發揮作用,水質甘甜。

古井400年不枯

見證何氏一族遷居十堰的故事

說起紅衛界牌社區何家溝,很多人都知道,這條溝裏的居民大多姓何,因此得名何家溝。以前,何家溝從上到下分佈着5口井,居民喫水全靠水井。後來,自來水管道鋪進村裏,水井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一些水井被填平。如今,何家溝只剩下兩口井,一口是400年的古井,位於何家溝主路旁邊;另一口井年代不長,在何家溝裏面。

400年古井在何家溝主路的一側,這是紅衛地區最古老的水井。“這口井是我祖輩打下的,到現在至少400年了。”何家溝83歲的居民何明龍說。當年,何氏一族從山西洪洞遷徙到十堰,就定居在何家溝。爲了解決喫水的問題,他們打了這口井。

年紀稍長的居民都還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紅衛有不少水井,還有一些和水井相關的地名。比如,以前,紅衛有個地方叫“井溝”,就是因爲當地有一口深井。後來蓋廠房,深井被填平,溝裏蓋起很多家屬樓,井溝的名字也慢慢被人們淡忘。在何家溝,幾十年裏先後有3口井被填。

記者看到,這口古井緊挨馬路,井口比路面高出幾十釐米。站在井邊向下看去,井底水質清澈,可以清楚地倒映出人影。井壁由石頭壘成,經過幾百年風雨的洗禮,石頭表面磨得十分光滑。

“當年修路時,爲了防止路面的污水流到井裏,我特意讓工人把井口加高了。”何明龍說,這口井深5米,井底有3個泉眼,井水充足。以前,周圍的居民喫水、洗衣、澆菜地全靠這口井。

“我們都是喫古井的水長大的,對這口井有很深的感情。”何明龍說。同樣,何家溝居民何明齋也說,他小時候經常和夥伴們在古井旁邊玩遊戲。可以說,他是在古井旁邊長大的,這口古井帶給他美好的童年回憶。

何明龍說,這口水井沒有乾涸過,如今依然有不少居民用井水洗衣服,或者夏天裏挑一擔井水回家冰鎮西瓜、啤酒。對於古井,居民們十分愛護,經常打掃衛生。由於水井在馬路邊,擔心行人不小心掉下去,大家特意給水井安了蓋子。

爐子村五組村民現在仍然從古井打水洗手、洗菜。

200歲古井四季清涼

井外烈日炎炎 井底凍得發抖

在紅衛街辦爐子村五組,也有一口古井,160多名村民至今還在用井水洗衣、做飯。

這口井位於馬路邊,周圍砌出一個圓形平臺,水井位於平臺中間。井的一邊是農田,人們在平臺上用井水洗衣、洗菜,用過的水直接順着平臺流到農田。

“這口井將近200歲了。”70歲的李觀銀說。李觀銀是當地人,從小喫井水長大的。“這口井的水很乾淨,也很甘甜,而且井水充足。”李觀銀說,以前,有關部門曾對水井進行檢測,顯示水質很好。這口水井供周圍160多名村民喫水。遇到停水,周圍的一些酒店也來這裏取水用。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們這裏修水庫,1000多人也是喫這口水井的水。”李觀銀說,當時人多用水量大,有時一天就把這口水井的水用完了,但第二天早上,水井又是滿的。

這口水井滋養着當地村民。記者看到,這口水井沒有安裝抽水裝置,村民們來打水,都是自帶一個水桶,水桶的提手上綁着一根長繩子。“以前裝過壓水裝置,但用水的人太多,過幾天就壞了,所以大家都帶水桶來打水。

村民們對水井很有感情,不僅出錢爲水井修建了水泥平臺,而且每隔三四年就清理一次井底。李觀銀說,這口水井深14米,井底有3個泉眼。每次清理水井的時候,先用水泵把井水抽乾,然後安排小夥子到井底清淤。“清理水井一般選擇在夏季。即使天氣炎熱,井底依然很冷。”李觀銀說,每次小夥子都要先喝一大口白酒,然後再下到井底清理。就算是這樣,人也凍得發抖。

(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 文/記者 羅毅 圖/記者 劉成臣 通訊員 彭嫺 王榮仙 編輯:木子)

相關文章